渔梁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渔梁坝是筑于新安江支流练江中的滚水石坝。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城东南部的练江中,北端接渔梁古街,南端依傍紫阳山。

 

      渔梁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6米,斜面长50余米,高约4米,全部用重一、二吨的雪白晶莹的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大石块用“若钉若斧”之石销钉互为连锁,上下层石块间亦用竖石穿插,非常牢固。中段和南段开3道泄水门,枯水季节北段无水漫泄时,游人可登临徜徉,观赏周围秀丽山色。由于坝的落差较大,坝下乱石嶙峋,练水到此,经溢洪道飞流直下,涛声隆隆,声震数里。尤其在丰水期,练江水漫越整个水坝滔滔而下,势如奔腾之马,浪似雪花飘飞,水声像巨雷轰鸣,煞是壮观。

 

      渔梁坝始建于唐代。隋末汪华迁歙州州治于乌聊山下(今歙县城所在地),削山为城,疏江为池,然练水陡泻,水涨则城根难保,水浅刚城内井枯,故唐代即练江垒石为梁,以缓流蓄水。宋绍兴辛巳(1161年),水决石梁,此后60年中“城市雕耗,火灾屡见”,嘉定辛巳(1221年),当时的州守宋济又在石坝原址聚石立栅。绍定己丑(1229)年歙州推官赵希伐石兴筑,左右篷卷18层,阔3丈,高半之,横亘29倍。至元末明初,石坝复又逐次崩坍。弘治辛酉(1505年)府尹彭泽督工重修,为抵明清历朝多次维修,使石坝至信安然无恙,依然发挥着防洪、蓄水的双重功效。现在的石坝,除表面有部分石块被冲掉之外,基本完好。原坝旁建有祠堂,祀奉宋以降于修坝有功之士;明嘉靖间曾铸有铁犀二头,南北相望,昂首踞蹄,神气威悍,用以镇定水灾,今皆不存。现南岸山坡上留有一方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修坝记事碑;北岸坝端有一小神庙,庙前立如来柱,柱旁置一上千斤重的石猪雕刻。

 

      渔梁坝是因建于渔梁旁而得名的。渔梁镇现为歙县城的一部分,古为歙县主要水运码头,经新安江东达苏,杭的船只均以此为起点。渔梁古街依练江而建,蜿蜒曲折长1000多米,卵石路面,俗称鱼鳞街,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了古代街衢、水埠和码头的风貌,两侧明清风格的建筑,各种庄号、店号依稀可辨。从远处望去,一色的青石屋基高耸水滨,高约数丈,重楼叠宇,鳞次栉比。鱼梁码头,樯桅林立,一派繁忙景象。水坝的下游,有明代的紫阳桥,九孔石拱结构,高14米,往来船只可以不落帆驶过桥下。渔梁坝上游,是浏览胜境碎月滩。丰乐河、富资河、布射河、扬之水4条河流汇聚于歙县城下而成练江,因江面骤宽,水浅流清,形成一片水波粼粼的湍急水面,砂石成滩。每当皓月当空之时,莹莹月影被清流漾成一滩碎银,景象优美,使人如入神话之境。唐代李白游历此处时,留下了“槛外一条溪,几回流碎月”的赞语,碎月滩也由此得名。此后每月十五的睛夜,年轻的情侣们在月色下幽会于滩头,更增添了浪漫的情调,古歙情歌唱道:只为情深不怕远,翻山涉水来到碎月滩。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