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寺遗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尉迟寺遗址位于蒙城县许町镇毕集村东150米,南距北淝河约2公里。遗址现为高出地面2—3米的堌堆,呈不规则方形,遗址上原有一处寺庙建筑,相传为纪念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在此屯兵而建,因名“尉迟寺”。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8万平方米,是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1986年蒙城县文物管理所文物普查时发现,从1989年至199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工作队进行9次发掘,发掘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共清理出红烧土房址41间、各类墓葬210多座,灰坑160余座,以及兽坑、祭祀坑、公共活动广场、围壕等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数千件。

 

      尉迟寺遗址文化遗存非常丰富,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一期文化属大汶口文化;二期文化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发现的41座房址分成数排,分别以2间、4间、5间为一排,多呈东南——西北走向排列。房子的建筑形式基本一样,各房间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一间东西长6米,南北进深4.94米,面积近30平方米。每间房子由主墙、隔墙、门、居住面、室内平台和室内柱构成,主墙厚度在30厘米以上。门宽一般为60厘米,有木质门槛,门外用泥抹成斜坡状。面积大的房子设双门,面积小的设单门,门向多朝南或朝东。室内居住面与墙内壁同时烧烤,平整光滑。室内平台设在房间中部偏后,多在平台前两角或四角立有木柱。室内普遍遗留器物,少者4、5件,多者达80多件,一般为10—20件。

 

      墓葬分布较集中,头向东,分竖穴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竖穴土坑墓多葬成年人和青少年,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直肢、侧身屈肢。瓮棺葬约占墓葬总数的一半,埋葬的多是婴儿及幼童,一般2—3岁,最小者不足周岁。葬具由2件、3件或4件套合组成,有鼎与鼎、鼎与瓮、瓮与瓮、尊与盆等多种组合。出土器物以陶器为主,其中多数是夹砂陶,陶色以红褐色为主,常见器物有鼎、鬶(音guī)、罐、杯、大圈足豆等。在葬具上发现有5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的还在符号内涂朱。这些符号风格各异,线条流畅,刻划清晰自然,可能是一种较成熟的文字。

 

      在堌堆周围有一条椭圆形围沟,南北跨度约230米,东西跨度约200米,沟宽29.5—31.1米,深约4.5米。沟的内外沿界限明显,沟内堆积青灰色淤土,属整个村落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遗址南部还发现一处广场,东西长20.5米,南北宽13.5米,面积约280平方米。地面用红烧土颗粒拌黄土经人工砸实,平整坚硬,地势略低于房址。通过发掘可以大致勾勒出尉迟寺聚落遗址的框架,即以围壕为界,中部偏北为中心,有多组长排房址,东、西、南三面散布有若干组短排房,中部偏南为活动广场。这种以围壕环绕成组排房子,同时包含有中心广场、墓葬、灰坑等多种遗迹的聚落形态,在中国史前考古中尚属首见,是一种新的史前聚落模式。

 

      从总体上看,尉迟寺遗址文化遗存具有大汶口文化的特征,但自身特点也很浓厚,它代表了一个新的地方类型,即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