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猿人遗址

      和县猿人遗址位于和县陶店镇汪家山北坡,是江淮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洞穴遗址。出土和县猿人化石的地点,是一个俗称“龙潭洞”的天然洞穴,故曾名“龙潭洞遗址”。

      龙潭洞发育在寒武系白云岩层中,处在汪家山倾覆背斜轴部,洞穴沿地层走向延伸。洞穴东西长9米,南北宽3—4米,深5米。洞穴堆积自上而下划分为5层。其中第4层出土人类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1980--1981年,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安徽省文物部门曾经两次发掘,发现近乎完整的和县猿人头盖骨1个、下颌骨1段和顶骨1块、额骨眶上部1块、上下臼齿11枚、上内侧门齿1枚。这些化石骨骼至少代表3个个体以上,包括青年、壮年和老年。其中头盖骨属一男性青年个体,除颅骨缺失较多外,脑颅的绝大部分都保存下来。它在形态上具有直立人的许多典型特征,与北京猿人较为相似,但又有一些进步的特征,应属直立人中的进步类型,与晚期的北京人相当。

      和县猿人生活时期为亚热带气候,在遗址第4层位出土了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经初步鉴定约50余种。爬行类有龟、鳖、扬子鳄等;鸟类有马鸡;哺乳类有田鼠、大鼠、硕猕猴、狼、豺、狐、猪獾、水獭、中国鬣狗、剑齿虎、中华猫、豹、大熊猫、棕熊、东方剑齿象、马、中国貘、李氏野猪、葛氏斑鹿、肿骨鹿、麋、野牛等。和县动物群是南北型动物的过渡类型,其地质时代为更新世中期,与北京猿人化石产地第3—4层的时代相当。用热释光法和铀系法测得年代为20万年内,氨基酸法和电子共振法测得年代为20—30万年。

      和县猿人的发现,填补了安徽省旧石器考古工作的空白,尤其是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研究南、北方古人类的共性与差异,研究古地理、古气候、古地质、水文、古动物群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