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扇的历史文化收藏价值如何表现?

  中国的扇文化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在全国各地流传甚广,据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在殷代,用雄雉尾制成,称为“雉尾扇”。当时的扇子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为帝王“示威仪”的仪仗装饰品,又叫“仪仗扇”。后来扇子由大变小,到了汉代,有了绢制纨扇,又称团扇,(绢宫扇)作为拂凉工具,人们才普遍使用了。扇子与我国的绘画、书法、文学、雕刻等文化艺术相融合,历代的达贵显人、文化名流均与它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扇子中的精髓——苏扇,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苏扇具有特定的文化收藏价值。

  首先,苏州的折扇生产始于南宋,到了明代,江南已成为制扇中心。由于苏扇制作精良、品种繁多、尤其是繁杂的制扇工艺程序,是纯手工制作技艺更难以仿制,经历代能工巧匠的辛勤耕耘,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地方风格。无论是扇骨的造型艺术,还是扇面的制作绝技以及扇面的绘画技巧,都构成了苏扇文化,驰名中外。

  其次,扇子与文学创作、书画艺术、戏曲文化和舞蹈、园林等艺术处处相关、紧密结合,无处不有。如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中都有扇子的描述;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喜欢在扇面上绘画赋诗,已成为中国书画家的一大特色;扇子在戏曲艺术中被称为“万能道具”。折扇,在苏州评弹艺人手中除了运用扇子表演角色外,还用来当作各种兵器道具,使表演更为逼真动人;在中国民间舞蹈中,一般常用折扇式彩扇,《扇子舞》是现代舞坛的一朵小花,一把把扇子将江南的采茶风情表现得栩栩如生;还有在苏州园林内、江南民宅等建筑也能常常领略到扇形图案、扇形花窗、扇形亭子等造型的艺术之美,显示了深厚的吴地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