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博物馆在100年后会是什么样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现在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想要了解艺术,可是对很多人来说,博物馆是一个严肃无聊的地方,循规蹈矩地摆放着艺术品,人们不得不按指定的路线参观。但是回过头来看看历史,我们会发现,几千年来博物馆一直是这样,依旧是画挂在墙上,雕塑摆放在基座上,一群群参观者在不同时段穿过博物馆,这种体验博物馆的方式十分老套又让人厌烦。这让人不禁想知道,艺术博物馆在1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100年后又会是什么样子?

  虽然成立多年以来,一些像卢浮宫和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博物馆在总体构造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博物馆会经常做出一些改变,它们越来越少去迎合富有艺术品位的专业人士,开始去迎合那些想要接触艺术的普通人。这些博物馆开始运用新技术,并且根据不同的参观人群来改变他们的馆藏。但这些还不够,这些博物馆要如何为将来做好准备?

  美国博物馆协会(American Alliance of Museums)下属的未来博物馆中心(CFM),在本月早些时候发行了2016年的《时尚潮流》(TrendsWatch),这是一份引导现代博物馆与时俱进的年度报告。在今年的报告中,推荐的主题是作为博物馆如何帮助人类塑造和定义自我。对于想要适应时代转变的博物馆,未来博物馆中心为它们提供未来发展的前景,从标示牌到虚拟现实技术,再到共享办公区,都可以改善人们的艺术体验。

  以下就是9大可以提升优化博物馆体验艺术的方法:

  1、重新审视博物馆标语——因为文字很重要

  未来博物馆中心以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和芝加哥少儿博物馆的厕所无性别标示为例子,说明一个博物馆既可以用语言作为欢迎标志,也可以向参观者展示这里是一个包容的环境。

  这种做法鼓励博物馆“重新审视自我的环境,重新审视那些微妙的将参观者进行分类的标示,因为这可能暗示着参观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些人是受欢迎的,但有些人不是。”

  与这个相似的是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最近开展的一个名为“调整殖民地用语”的活动,为了去掉其约22万馆藏艺术品带有侮辱性含义的数字化介绍和描述。这个项目将把一些现在看来有歧视意义的词语用更加文明的用词替换掉,例如“印第安人”,“黑鬼”,“侏儒”和“伊斯兰教徒”。

  2、建设和治愈社区的服务

  未来博物馆中心建议道:“博物馆应该有一种有效解决争议事件的方式。博物馆应该在有需求之前预测并且欣然面对可能出现的极大的争议事件。”

  博物馆作为社区建设和修复的功能并不是闻所未闻。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认知身份”(Investigating Identity)就是其学习社区建设的主题之一,这意味着博物馆能够探索不同的身份的人是如何看待和表达自我的。一个名为”万象博物馆”(Incluseum)的组织最近在和一些博物馆博主合作,共同起草一个联合声明,认为博物馆有责任对所属社区受到压迫的群体做出回应。

  可以采用行为表述的方式——如佩德罗·雷耶斯(Pedro Reyes)在纽约皇后美术馆展出的“人民联合国”(The People’s United Nations)或者博物馆可以更加直接地成为解决巨大争议的场所,无论这个争议和博物馆中艺术作品是否相关。

  3、重新审视文化敏感元素

  未来博物馆中心认为:“博物馆需要意识到人们需要以自身角度和在切身相关的事情上体验博物馆。有些博物馆更关注的可能是一件艺术品的审美和科学意义,但是许多其他博物馆是通过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藏品的。博物馆如何把自己的视角从传统的单一转向多元化?”

  未来博物馆中心建议博物馆应该考虑是否应该停止陈列或者重新安置馆藏中有文化敏感性的艺术品。“这可能包含博物馆中富有争议和冒犯性的元素,也可能存在于博物馆成立者和捐献者的纪念品中。”在其他社区,文化敏感元素还可能意味着博物馆被参观者和支持者疏远。

  4、为社区中的劳动人员在白天中不同时间段和晚上开放

  未来博物馆中心建议博物馆要时刻关注所在社区中劳动人员的变化,以及了解他们的需求。博物馆应该问问自己:什么时候是最方便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时段?

  许多博物馆开放的时间都考虑到了高中生实地考察和看护人员带领小孩白天出游的需要,这是很好的做法。但是如果想要吸引更多的参观者,那么就要记住,如果博物馆一直是在标准时间开放,那就有一部分的人不能参观博物馆。

  “近来,博物馆已经意识到“更多”也意味着更多类型的人,特别是不同种族和阶层的人。”迈克尔·奥黑尔在《民主杂志》(Democracy Journal)中写道“去年有一半大学毕业生都去了艺术博物馆工作,但是只有10%的高中毕业生在博物馆工作,‘24%的工作人员是白人,而黑人只有12%。”

  5、成为社区的共享办公区

  艺术博物馆要向小型图书馆学习,成为创意领域和初创企业的社区中心,成为科技领域的科学博物馆,成为教育和家庭服务项目的儿童博物馆。这样的转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使命并且让没有充分利用的空间能够带来收益。

  快速公司(Fast Company)在2014年写道:“对于现在日益增多的自由职业者来说,工作的场地无非是自家拥挤的卧室或一个月500美元租金的私人工作室。而图书馆工作区域对他们将是天赐的福利。因为在这里网速快,有3D打印机,会议室,黑板以及宽敞的空间,这儿比在嘈杂的咖啡店抢到的一个桌位要舒服的多。”

  如果把图书馆换成博物馆,对自由职业者来说更好。如果博物馆可以开瑜伽课,那为什么不能向自由职业者开放呢?

  6、重新考虑博物馆的布局和便利性

  博物馆应该研究《美国残疾人法案》,还应该和当地支持残疾人士的独立生活中心和民间组织沟通,这样可以更好地改进博物馆的服务。

  未来博物馆中心认为:“博物馆采取通用设计可以改善所有参观者的体验,而不仅仅是针对残疾人士。”

  7、探索博物馆馆藏中鲜少展出人物的“隐藏历史”

  未来博物馆中心的报道提到了另一项研究《埋没在脚注中》( Buried in the Footnotes)发现,关于残疾人士的艺术品在许多艺术馆藏品中数量巨大,但是鲜少展出。该项研究的作者呼吁人们展出这样的藏品,这可以让博物馆通过展出过去残疾人士在历史上担当各式各样有影响力的角色,使社会不再认为残疾人士对社会贡献甚微。”

  探索鲜少在博物馆中展出的群体的隐藏历史,不仅能够了解到残疾人士的经历,还能了解到在历史上因为种族,阶级或者性别被边缘化的群体。

  8、向参观者提供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

  博物馆已经在对应用软件做试验,参观博物馆的人可以通过这些应用软件了解得更多,并且得到更具互动性的数字体验,这比布告栏和宣传手册要好得多。随着像《纽约时报》这样新闻媒体开始尝试增强和虚拟现实技术,博物馆也是时候去尝试这些新科技了。

  “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对博物馆有利有弊。如果可以穿戴一个头戴式头盔就能在家和朋友一起体验到极佳的视觉和触摸体验,那还为什么还要去博物馆呢?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博物馆有这种直接的有感染力的平台来接触到不同的人,那么许多人也许就会被吸引去参观真实的博物馆。如果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价格平民且适用范围广,那么博物馆就可以在社区中强化自己的价值和定位。”

  9、让博物馆成为提升幸福感的利器

  这个建议可以让博物馆跳出自身的框架,得到更好的发展。未来博物馆中心提到了与英国切尔西及西敏医院共同合作的博物馆,它们的目的是让病人增加幸福感和改善健康状况。研究发现,把艺术带入病房后,病人在精神上有了好转。迪拜勒马克图姆医院博物馆创造并且分享了一系列具有治疗效用的词语。

  此外“快乐博物馆”项目(Happy Museum Project)也致力于“博物馆作为人类、社区和地球的管家,在面临全球挑战中,帮助提升社区幸福和承受压力。”这个项目可能有点模糊,但是你可以仔细阅读它在网上不同的项目,有优化教育和提升幸福,培养参观者和工作人员“互助学习”,还有为他们的深层创新思想提供空间等等项目。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