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札市场热潮持续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参观者在欣赏吴昌硕先生的诗文信札。CFP供图

 

  对于名人信札,宋代文豪欧阳修有过精辟的论说:“盖其初非用意,而逸墨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艳,徐而视之,愈无穷尽。故使后世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人也。”“奇玩”二字形象地点出了信札的艺术与文化特点。

 

  信札的“奇玩”之处在于,它既是书法,有艺术性;又是文献,兼有史料价值。最关键的是,信札背后站着一个人,作者的情趣、品性与修养在寥寥数十字中和盘托出,甚至看到通常的名人形象的别样风致,以至于读了之后,“想见其人”。

 

  “你的长头发剪了没有,做梦都看你在梳头,我是多么喜欢你的长头发唷。”一封张大千曾经写给日本山田小姐的情书前段时间亮相拍场,这一信札最终以38万元 人民币落锤,虽然成交价格相对于这两年的其他信札并不算高,但信札的“调皮”的内容倒是引起了广泛的热议——原来,张大千如此多情。

 

  2010至2011年,艺术品市场经历了一波急速拉升的行情,信札板块也不例外地被带动起来。在各个子板块中,民国政要和文人学者信札的涨幅最大。“辛亥革命百年”等因素共同促成了民国热,这股热潮持续到现在。

 

  纵观名人信札市场行情,两个趋势清晰浮现出来。一是随着高古作品资源的逐渐枯竭,市场焦点迅速转移到民国作品上来;二是价值取向从书法优先发展到艺术与内容并重。

 

  2012年以来,收藏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然而信札市场受到的冲击并不大,民国政要、文人学者类信札,特别是其中优秀作品的市场召唤力不减。未来预计,信札市场依然会沿着两个趋势不断演进,价格稳步攀升可期。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