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拍上演冰火两重天:两极分化加剧 竞争激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叶隐闻声 花卉工笔草虫册》齐白石尺寸

 

  从11月中旬开始,内地秋拍拉开大幕。经过半个多月的鏖战,随着12月9日保利秋拍的收槌,2015内地秋拍进入尾声,嘉德、翰海、保利、匡时、传是、东正分别以18.31亿元、7.16亿元、29.5元、10亿元、3.25亿元、2.8亿元顺利收官。与春拍相比,北京几家大型拍卖行秋拍的总成交额勉强持平,在拍后的采访中,拍卖行的工作人员向京华时报记者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有喜有忧”。在业内人士看来,本次秋拍可谓是“冰火两重天”,“顶级作品抢手,一般面貌无人问津,两极分化加剧,未来行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A 现象


  现当代艺术


  顶级作品不愁嫁一般面貌难易主

 

  因为拿到了重量级拍品,且首次推出夜场,嘉德现当代艺术部分在拍前就备受关注。在准确的布局下,最终夜场取得了意料之内的高成交率:“中国20世纪及当代艺术之夜”专场成交率为96%,成交额为1.276万元;“85新潮三十年纪念专场”13件作品100%成交。市场环境不好的重霾在这两场中全然不见踪影,石冲的《欣慰中的年青人》以3795万元拔得夜场头筹,并刷新艺术家单件作品拍卖纪录。据了解,这件“石冲前三名”的作品最终由泰康拿下,此前被一度认为估价“太冒进”,让私人藏家不敢近身。

 

  而在翰海,“这一季并无特别突出的表现”,对于最终的成交情况,翰海油画部负责人冯宇谨慎地用了“平稳”两字。翰海今秋拍品的质量一般,不过现当代艺术所取得的90%以上的成交率,还是足以见其对市场的判断力,“老油画部分的成交情况还不错,市场相对稳定”。让冯宇颇为意外的是一件石良的油画——《默》,“现场竞价非常激烈,因为没有落款,委托方给出的底价仅8万元,最终却以48.3万元成交”。在她看来,这件高价成交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多位藏家认识到了作品的重要性,“举牌的均是有备而来”。

 

  冯宇认为,“拍得好不好,主要看征集”。在这一季中,各家掐尖的表现不俗,私人美术馆和机构都不愿意错过,“虽然作品要价很高,但数一数二的标的没有出现流拍”。冯宇说,“市场没有那么好,也没有想象得那么糟,主要还是看质量,一般面貌的、价格虚高的就不好出手了”。

 

  书画


  近现代名作受捧当代书画已式微

 

  嘉德、保利和匡时的书画夜场,成为每一季大拍必看的重头戏,每家夜场的成交额几乎占据当季拍卖总成绩的一半。

 

  本季秋拍中,率先举槌的嘉德“大观”取得了9.2亿元的总成交额,其中李可染的《万山红遍》以1.84亿元成交。频频出现的高价,让大家都忘记了艺术品市场尚未走出寒冬,让人遗忘“市场寒冬”的情况还出现在保利秋拍的书画夜场上。“近现代书画夜场”“古代书画夜场”分别斩获6.4亿元、2.43亿元,18开齐白石作品《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以1.15亿元成交,创下齐白石的单件世界纪录。

 

  相较于前两家来说,匡时这季没有太多抢眼的拍品,但过硬的成交率还是足以说明拍前所做的努力。匡时书画部业务经理晏旭表示:“如果打个分数的话,算是及格分的表现吧。”相较于普通标的来说,具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比较受追捧,“遇到真正好的东西,藏家都不会在乎尺幅的大小,如这一次《畅怀——历代书法夜场》,傅山一件《草书五言诗》的扇面,底价25万,拍出了120多万元;傅山的另一件立轴才取得500多万元的成交价”。

 

  与前几年市场相比较,让业内人士最为感慨的是,“当代书画在多家拍卖行中竟不见了踪影”。这一季中,专门设置有专场的只有翰海,且占比不大,“前些年炒得太高了,随着礼品市场的退潮,彻底没戏了。”一位艺术市场资深专家说。不过晏旭表示,从长远来看,当代书画肯定会增长,“好的当代书画作品同样会走进历史,但选择和淘汰这条路还有很长一段需要走”。

 

  古董器物


  本季掐尖拍品少日场成交普遍差

 

  单从顶级拍品的数量来说,保利夜场上出现的器物算是本季秋拍最大的亮点。在其“超级夜场”中,三大专场贡献4.55亿元的成交额。

 

  一向被业内认为“买瓷器好去处”的东正,今年似乎被顾景舟的紫砂壶抢去了风头。不过,东正的“明清宫廷御瓷”专场表现抢眼,其中最贵的是原北京市文物公司旧藏的“明永乐御窑青花葡萄纹花口大盘”,以2070万元成交,专场以总成交6951.75万元收官,高达89%的成交率让各家难以望其项背。

 

  “瓷器越来越难做了。”一位拍卖行工作人员向记者感慨道,“古董器物这种拍品,顶级的数量稀少,拍一件少一件,在当前这个市场环境下,征集太难了”。的确,就连金秋的香港市场,都难见掐尖的拍品。在内地秋拍的日场中,多数成交在一半左右徘徊,甚至出现了30%的成交率。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