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中国人几百年的食物追求:糕点模具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中国人对吃,对食品又有了重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古老又有着斑驳岁月痕迹的糕点模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延续。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可以用,结婚、孩子办满月、老人祝寿、中秋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随着社会文明的提高、科技的发展,中国人对吃,对食品又有了重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古老又有着斑驳岁月痕迹的糕点模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延续。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可以用,结婚、孩子办满月、老人祝寿、中秋节······

 

      对于很多人来说,传统木制糕点模具的魅力不仅仅在于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家乡味道的痕迹,也是家乡的文化符号。据了解,糕点模具发明于民间,提升于宫廷之间,现在很多博物馆里,包括故宫博物院里,也有当年制作糕点的模具。

 

      为了了解糕点模具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中国文物网采访了糕点模具收藏家张忠强,张忠强收藏糕点模具已有20多年,在采访中他表示“传统木制糕点模具的材料,以北方特点为主的主要是杜梨木、核桃木为最好,但也有白松、榉木、枣木、柞木还有椴木的,杜梨木雕刻的作品,雕刻痕迹很清晰并且耐磨,榉木更适合于机器雕刻,核桃木的特点是油性强,而且很沉很压手,它更适合于做糕点模具,但是雕刻起来非常费劲,所以核桃木的材料比较少。还有用其他木质材料的,比如说:南方杂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方杂木糕点模


      张忠强介绍说,南方杂木糕点模这件作品用的是南方当地的一种杂木,它的特点是经过上色,北方糕点模是不上色的,这种类型的作品主要以江西、福建为主,木质相对比较轻。另外,除了材质差异以外,不同花纹和图样的糕点模具寓意也不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保卫和平”糕点模

       1.保卫和平

      “保卫和平”是一件非常有时代特点的作品,有60多年的历史,上面刻有和平鸽——保卫和平的象征,张忠强表示“当年它的使用者一定和抗美援朝人有关,那些战士、那些士兵们,也有可能是支援前线的文艺工作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元宝喜字饼


      2.元宝喜字饼

 

      元宝喜字饼是过年时孩子们的最爱,大人们通过自己一年辛勤的劳动得到了丰收和喜悦,但是也有辛酸的时候,所以过年做喜字饼,企盼新的一年更加富足。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金鱼

      3.大金鱼

 

      在张忠强看来,“大金鱼这件作品的雕刻非常讲究,虽然大金鱼的题材制作年代比较晚,但是它很唯美,很漂亮,这件作品线条很优雅、优美,而且每一刀每一笔划都恰到好处,它的背面虽然在加工过程中显得随意,但就是这样的随意、古朴,更能显示出当年民间艺人的用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葫芦


      4. 葫芦

 

      “葫芦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造型,八仙法器之一,寓意福禄,从雕刻工艺到造型、花样、刀法都非常讲究,尤其是半月牙儿,这么精细的雕刻,而且是这么简单原始的工艺,非常不易,在当年,一定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连年有余


      5.连年有余

 

      “这个造型是齐鲁山东一带最著名的造型,过年时、结婚迎亲时蒸很多面饽饽,不放馅儿。用于迎亲、接新娘,寓意生活富足,连年有余。旁边的造型也是一个元宝,但是内部雕刻的是一朵荷花,中心是莲蓬的图案,寓意多子,这也是传统民俗文化里的概念。”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八卦糕点模

      6.八卦糕点模

 

      “这个八卦糕点模很有特点,是一个道教题材的模子,这种模子非常少。传统民间艺人雕刻模具是这样,取材后无论什么材质先打一个外形的大坯,然后画样挖槽,花纹的内容并没有事先画好,而是已经在大脑中成型的。只有在某一个新的内容雕刻的时候才画稿,刻熟练之后就不画稿了。”


      在采访中,张忠强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家庭会选择木制的糕点模,传统的材料、传统的雕刻手法、传统的技艺留存,今天再重新认识它,重新看它的时候才会觉得,我们的老手艺人制作的东西,当年是受用的,今天同样受用。”

 

      相关链接

 

       张忠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89年开始收藏糕点模具,收藏糕点模具几千余块。2000年起,张忠强响应政府关于北京非 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号召,将民俗知识的文化讲解、制作、教学送进校园。张忠强还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先后走进英国大使馆、西班牙大使馆、法国 大使馆,德国西门子公司、诺基亚公司等,为外国人群讲述北京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小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