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墓葬中银箔片的剪纸艺术
盛唐墓葬中的银箔片狮子
前几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陇县城关镇店子村发掘清理了一批唐代墓葬,其中一座盛唐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百多件由金、银箔片制作的各种人物、动物和花卉图案,格外引人注目。本文介绍的是两件大小相同的扑狮(见图),长9.8厘米,高7厘米;体作向前扑跃状,扬头,圆眼,尖须,口大张,露齿。狮头上和双腿后的鬃毛镂刻而成,向上飘起,头上鬃毛密而长且稍弯曲。一前肢从肘部弯曲向上,另一前肢侧向弯曲向上,与头部鬃毛相交,爪部下勾。一后腿向下直立,另一后腿向后直伸,体稍倾斜,尾弯曲上扬,尾端回卷。一只狮头向左,体饰小圆圈,间饰较密的小圆点,两者皮毛稍有区别;另一只狮头向右,体饰金钱斑,斑较稀。
这些金、银箔片上的镂刻图案与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图案如出一辙,实际上从工艺技巧上,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一个是以金银箔片作材料,一个是以纸张作材料罢了。说到剪纸,必然要想到纸的产生。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过去一直公认是蔡伦于公元105年前后发明的。目前学界对此虽有争论,但无论如何,也早不到战国时期。也就是说,在纸发明之前,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而这种金银箔片镂空艺术的出现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了。如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中就发现了银箔镂空刻花,还有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皮革镂花等。说明我国镂空剪刻工艺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人们已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上制作艺术图案作品。如果再往前追述,《史记》中的剪桐封弟的典故,就是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样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的历史故事,说明剪刻艺术在西周初年就已有了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唐代墓地时代相近的墓葬中,不但出土了如此引人关注的金银箔片镂刻图案,而且一些随葬器物如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塔式罐体上,还粘贴有剪纸图案。如果说早期的金银箔片镂空艺术是在纸张还没有出现时形成的,它与剪纸艺术还有着渊源关系的话,那么唐代墓葬中出土的这些金银箔片镂空图案,则是在我国造纸技术已经很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它与真正的剪纸艺术应当是共存共出,各自发展的。
这次出土的这些金、银箔片是将金银质地的材料,锤打成比纸稍厚的薄片,再在薄片上勾勒出所需要的各种图案,然后把图案用刻刀錾刻出来,再按图案细部特征的需要,用剪子或尖刀相结合,錾或剪出人物的五官,毛发、衣纹,动物的眼、嘴、獠牙、毛斑、冠、羽毛,花卉的花瓣、叶脉、茎等。錾刻大量的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因而造型逼真,形象生动,刀法细腻,工艺精湛。在平面图案上虽与剪纸相近,但与剪纸技巧相比较,已具有更高一个层次的艺术水平。这就在艺术欣赏与爱好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从这些出土金银箔片的墓主陪葬物看,虽不能说其身份高贵,但能以一百多件金银箔片制作的人物、动物和各种花卉图案作陪葬,足以说明其生前很富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一定的程度上,剪纸艺术与金银箔片艺术已成了不同阶层人们艺术享受选择的一个标尺。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