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艺术品投资的三大风险

  艺术品投资似乎被认为是风险小、回报大、层次高的投资项目,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投资收益率与风险正相关是我们很熟悉的现象,艺术品投资要打破这一规律也很难。

  真伪难辨

  无论在古董店还是拍卖行,不保真都是惯例,于是真伪问题成了困扰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心头大患。尤其是古玩的鉴定,不管是传统专家还是现代科学实验室都有“打眼”的时候。

  传统的专家鉴定依靠的是个人的学识和经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学”,其主观色彩太重,难以轻易相信,尤其是那些以考古或考据为研究方向的学术专家,并不一定熟习鉴定。除了能力有限,鉴定专家所受的利益驱动使得真话常常被掩盖。比如有些“专家”收的鉴定费是根据藏品的估价抽取一定比例,实际上是与投资者共同牟利。而科技的进步不仅为鉴定提供了新的手段,也经常被自己破解,赝品的制造更加容易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专业仿制使古玩的科技鉴定显得捉襟见肘。例如,现在常用热释光技术来为古陶瓷断代,因为晶体在受辐射后所积累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会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能量的多少与制成后所经历的时间长短成正比,据此可以将断代误差范围缩小到50年。可是新东西只要接受了高能辐射同样能被检测成老东西。江湖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笑话,有农民用土法炮制了几件陶器,因为先后经过了多次机场安检辐射,被海关查获后竟被测定为“唐三彩”。

  可惜真伪风险不是所有的藏友都能领会。有些专业知识不够的收藏爱好者动不动就认为自己捡了漏,即使心中存疑也不想承认,于是抱团互相标榜,被网友戏称为“国宝帮”。这样的掩耳盗铃行为加剧了混乱,使收藏爱好者离真相越来越远。

  收益不确定

  买入了真品后能得到多少收益,这是另一个很玄的问题。和股票、基金相比,艺术品不是标准化产品,其价值很难准确评估,价格变动也常常令人措手不及。上世纪80年代初的唐三彩在市场上曾经风光无限,后来因为数量增加,价格出现了回落。而炒作带来的价格变动在当代书画市场尤为显著。由于投资艺术品的不仅有普通爱好者,还有职业经纪人、画廊和来自金融市场的投资家,他们不会忽视的是最终回报,以至于“假拍”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为了低价收集书画,投资家主动寻找有潜力的新人,然后通过左手卖出,右手买入,将价格炒高,一切事在人为。特别是近年出现了以投资艺术品为主的私募基金,将这种炒作过程大大加速了,普通藏友如果踩不到点上,收益难免落空。

  流动性差

  艺术品的升值周期比较长,通常都在3年以上。举例来说,广受追捧的齐白石作品在上世纪70年代每平尺只要十几元钱,而现在在拍卖场上却动辄上亿元,他的弟子李可染的作品如今也过亿元,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不过数千元价位。这种上万倍的增值看似惊人,可它们与其说是经历了价格变动,不如说是经历了漫长的时代变迁。要长期持有这样一件“潜力股”,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还要付出巨大的流动性代价。此外,艺术品投资者数量少,变现过程繁琐,如果藏友急需现金,一时未必能找到合适的接盘人。

  因此,艺术品不得不说是一种高风险的投资工具,典型的“富贵险中求”,大众藏友千万不要盲目自信。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