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艺术周反响平淡香港秋拍或遇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香港秋拍将于国庆假期拉开帷幕,而9月中旬苏富比、佳士得等在纽约举办的亚洲艺术周反响和成交情况均不如春季。

 

  尽管如此,本月23日,中拍协与artnet联合发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全球拍卖统计年报》最新数据显示,就海外市场而言,中国文物艺术品在亚洲地区 (除中国内地以外)拍卖市场表现优异,成交额上升了5.3%。在欧洲及北美地区表现较弱,区域成交额分别下滑29.7%及8.0%,中国书画仍是全球中国 文物艺术品拍卖第一大板块,占总成交额的55%。

 

  业内人士表示,对香港秋拍的成交持谨慎乐观态度,部分生货精品或创出板块新高。

 

  海外中国艺术拍卖:


  香港市场成交独占鳌头

 

  事实上,中国文物艺术品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一部分,然而直到最近几年,海外拍卖企业才开始真正重视与开发这一板块,以回应市场需求。

 

  据统计,共有325家海外拍卖企业推出中国文物艺术拍品或拍卖会,总成交额共计23.1亿美元(147.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下滑1.1%。尽管绝大 部分中国文物艺术品仍然在中国境内交易, 海外地区在市场份额上却有小幅增长,又因为市场流通量有限,海外地区中国文物艺术品成交率高达60.9%,远高 于中国内地的46.7%。

 

  有专家表示,香港再次成为境外最主要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亚洲地区共有61家拍卖企业,共上拍3.7万余件(套)拍品,成交2.2万余件(套)。去年,香港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达16.5亿美元(105.9亿元人民币)。

 

  诚然,境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量与总成交额明显小于境内市场。然而海外市场有限的供给量催生了买家对各个拍卖门类的高需求,使得成交率及拍品平均成交价格显著高于内地市场。

 

  一个明显的区别是,内地以中国书画为主导,境外市场则以中国瓷玉杂项为主导。2014年,中国瓷玉杂项类拍品占境外市场总成交额的45.8%,其余拍品主要为中国书画(31.4%)、油画及中国当代艺术(22.1%)这两类。

 

  数据显示,境外市场超过67%的拍品为中国瓷玉杂项类。在这5.1万余件(套)上拍作品中,仅有2.9万余件(套)成交,成交率为57.4%,在境外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各门类中位列倒数第二,而该门类拍品在美国的成交数量最多,达到1.0万余件(套)。

 

  尽管中国瓷玉杂项类拍品在香港市场的成交量仅为7300件(套),其成交总额却超过了6.6亿美元(42.6亿元人民币),远高于美国市场的1.9亿美元(12.6亿元人民币)。总体而言,该门类拍品为境外市场带来了10.6亿美元(67.7亿元人民币)的成交额。

 

  纽约艺术周


  亚洲精品反响平淡

 

  由于今年春季的纽约亚洲艺术周有安思远旧藏等一大批重量级拍品问世,使得喜好中国艺术品的中外藏家买手蜂拥而至,多项拍卖纪录被刷新,当时就有行家认为 这可能是弱市中的一个阶段性高点,因为这些精品的出现比较偶然,并无持续性。果然,在9月中旬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机构在纽约举办的亚洲艺术周上无论反响 还是成交情况均不如春季。

 

  9月16日率先开槌的“中国书画”专场,一幅明代画家仇英(传)的《蓬莱仙弈图》是亮点,该画作生动描绘了仙 人对弈的风情雅致,还有包括乾隆等留下的17枚印章。这幅作品估价为30万——40万美元,最终以180万美元成交,拔得头筹。此外,文徵明玄孙、明代女画 家文俶的一幅《惜花春起早图》以41.3万美元成交,其估价为7万——10万美元。

 

  本次拍卖还有多幅张大千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如作 于1933年的《仕女图》,画中人物清雅庄静的容貌,代表了张大千集古敦煌、远赴印度前的风格。这幅作品以估价10万——15万美元,最终以18.5万美元 成交。另有一幅人物山水图,以23.3万美元成交。整场中国书画专场反响平平,成交金额为459.7万美元,价格并不算高,依然有文徵明(传)、仇英 (款)、李可染、吴湖帆等画家作品未能成交。

 

  业内人士分析称,虽然今年春天的安思远的旧藏带动了纽约亚洲艺术周的气氛,但实际上亚洲艺 术品的市场在近两年已经有萎缩趋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欧美中国艺术品资源的逐渐枯竭。另一方面,艺术品市场自2011年后一直在低位徘徊,不少高位斥巨资 买入的人无法套现,再加上近期股市波动较大,影响了资金的关注度。

 

  本地藏家陈先生表示:“我对香港秋拍持谨慎乐观态度,这个时候更适合有余钱的人去低位捡些中高端的货,对于我们这些买卖艺术品的人来说,总体机会不大,因为很多东西买了之后出手也不容易。”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