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之后,国产艺术家在干什么?

  天津大爆炸和叙利亚小难民是近期新闻中的两件灾难悲剧,面对灾难,中西方艺术家表现出不同反应。历史上,灾难在中国艺术中处于缺席状态,即便偶有文人描绘灾民,也只是精英对底层的俯视。而西方艺术从中世纪始就不曾中断地表现灾难,不仅描绘惨状和人的脆弱,也上升到决定人类命运的文化高度。当代中国,灾难艺术变为牺牲、奉献、奋斗、集体主义的革命叙事,人定胜天的唯意志论和感人的英雄形象是我们面对灾难的必胜法宝。就在媒体与民众的灾难意识发生转折时,艺术家仍然几乎集体失语。我们并不是要对艺术家进行道德绑架,艺术对于现实也没有立竿见影的影响力,但艺术可以影响我们对待灾难的态度,当大众都在灾难叙事的主流话语夹缝中找到人性角度进行抗争,艺术家有什么理由继续装睡?天灾人祸来临时,艺术家的集体沉默是另一种文化灾难。

 

  古代的中国人和欧洲人对待灾难有着同样的认识,中国人喜欢挂在嘴边、贝克汉姆纹在左肋上的那一句子夏语录——“生死有命,富贵由天”——就是传统的东西方对于灾难的宿命观。中国人说“天谴”,欧洲人说“上帝之鞭”,都是上天的惩罚。但是东西方的艺术家在描绘灾难场景的时候,却有截然不同的态度。

 

  欧洲艺术史,从《庞贝的末日》到《格尔尼卡》,再到最近倒在海滩上的叙利亚小难民,欧洲艺术家笔下的地震、战争、瘟疫、饥荒等图像数不胜数。而中国传统的艺术史就是文人、帝皇、歌姬的幸福史和梅兰菊竹的种植史,我们只能在一幅《捕蝗图》和几幅《流民图》中寻找灾难的痕迹。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