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耘:中国画画坛 “新古风”风格的倡导者

马耘(马云),字天行,号溯墨堂主,师从王友谊、卢禹舜等学习书法、国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长春书画院特聘专业书画家。代表作品有《观物游心》、《月印万川》、《桃源深处》等。被誉为现当代中国画画坛“新古风”的倡导者。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陈慧)马耘(马云),字天行,号溯墨堂主,师从王友谊、卢禹舜等学习书法、国画,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画家、长春书画院特聘专业书画家。代表作品有《观物游心》、《月印万川》、《桃源深处》等。被誉为现当代中国画画坛“新古风”的倡导者。
近日,马耘接受中国文物网记者的专访,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与中国画的渊源以及其在追求艺术道路上故事。

马耘代表作品之《观物游心》-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耘代表作品之《观物游心》

      最初的梦想


      马耘对于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他告诉记者,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十分喜欢书画,并励志成为一个艺术家。他十八岁考上了原平谷师范学校美术班,这让他有机会向本地更多的书画家学习书法和绘画,尤其是跟书法家王友谊先生学习书法之后开始步入了艺术的殿堂。


     书画同源是马耘始终坚持的观点,在书法界小有名气的马耘于2007年考取了中国国家画院卢禹舜工作室首届高级研究班。不忘最初的梦想,书画双修,坚持到今天。


     艺术风格


     马耘认为,中国人可以用一枝毛笔写出苍劲有力的书法,可以在纸上画出栩栩如生的图画,可以用一把二胡拉出如诉如泣的声音,可以用剪刀在纸上剪出神奇的图案。从十八岁到今天,在将近三十年的艺术道路上,马耘一直在追求一套具有个性化的图式结构和笔墨语言。


     马耘讲,好的艺术作品应该给灵魂一个寄托,他特别喜欢采用满构图的绘画方式来表现主题性创作,并把自己的构图方式概括为“纪念碑式”,他说这样是为了体现一种庄严感。饱满与凝重、苍茫和豪放、古代和现代,构筑了他的艺术特色。


     马耘喜欢画山水,尤其喜欢画夜色中的山水,无论是画自己家乡平谷的二十余万亩桃花海,还是道教圣地丫髻山,乃至五岳之首的泰山,他都选择画夜色下的景象,马耘说这是他的一个偏好,也是他的一个艺术特色。


马耘代表作之《桃源深处》-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耘代表作之《桃源深处》

     中国传统文化是其创作灵感


     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山中有神,天上有仙,水中有怪,地下有灵,一切物象皆有神灵隐于其间,而神仙佛道总是遨游于山水之间,对物通神的前提是神居八荒。故马耘喜欢在绘画中选择表现山水树石等自然题材,因为这些物象在描绘时不会为形所缚,可以更好的表现意味和意境。


     马耘讲,中国是诗的国度,《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诗是最高的艺术境界。他说,作为一名艺术家,可以没有写诗的技巧,可以不熟悉格律粘对,但是一定要有一颗诗人的情怀,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是称为一名艺术家的最基本的要素。如窗前一片浮青映白,悟入处,近视禅机;阶下几点飞翠落红,收拾来,无非诗料。


     中国文化中老庄佛禅与书画艺术的贴近、融合,使意境的追求成为艺术作品品级划定的重要标准,也是马耘山水画的创作灵感。


马耘代表作之《月印万川》-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国画画坛“新古风”风格的倡导者


     在朋友看来,马耘是一个坚持不懈,致力于将传统与现代、心灵妙境与生活风景相互融汇于水墨世界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画画坛上“新古风”风格的倡导者。


     纵览马耘的作品风格,体现出与“新古风”风格的一致性:重新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让现代人的精神既感到兴奋、有感到安详的东西,这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马耘说,他特别重视在自然造化中体验生命的自由与舒畅,同时,也注重生活在传统文化语境体验自我生命同于人本大道的浩荡的山水画。故马耘的作品既有传统技法的承袭,更有现代笔墨的创造。

马耘近照-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马耘近照


     不断探索艺术之道,抒写内心之感


     说起今后的艺术创作方向,马耘说了八个字:不齐之齐,不满之满。马耘告诉记者,“不齐之齐”和“不满之满”不仅是绘画技法,还融合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以及对人生的体会。


     在马耘看来,艺术作品反映的应该是艺术家对人生、对自然、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强调是是一种当下的状态,现在他的书画创作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责任编辑:圆圆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