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历史秘密:帝王与文人的审美竞争
【编者按】原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先生,是参与10月31日浙江大学举办的“宋画国际学术会议”诸多海内外艺术史研究者中备受关注的一位。作为著名的“普林斯顿学派”的成员,他强调从文化史的角度切入艺术史研究,他的会议报告《一二零零年前后的中国北方山水画——兼论其与金代士人文化之互动》也强调,研究宋画需考辨宋画的“前语境”,亦即金代由士人文化脉络生成的山水画系统。而此次访谈,说及中国画,石先生从帝王品味和文人趣味两个角度加以分析,在他看来,帝王品味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一个时代的主流审美取向,而文人趣味,则意味着对这种取向的颠覆和背离,所谓文人画,既是一种“业余的艺术”,也是一种刻意“与时下不同”的前卫精神。
南宋夏圭的作品
澎湃新闻:您曾经提出过,“帝王品味”并非一味的富丽堂皇,北宋神宗与徽宗就有显著差别,南宋高宗、宁宗、理宗三朝,嗜好也有相当清楚的变化。帝王品味不能简单地概括。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帝王品味?
石守谦:我们以前一直都很重视帝王对艺术的赞助,传统的艺术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宫廷艺术史。民间艺术其实不多,只有到了后来所谓文人艺术出现,才有一个比较清楚的“非宫廷艺术”。庶民当然有庶民的艺术,不过大部分没有留下来。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传世的艺术,大体都是宫廷艺术。所以,皇帝有没有品味、有怎样的品味,就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之所以注意这个问题,是因为以前大家总认为皇帝的品味都一样,但是我自己感觉历朝皇帝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些家族虽然都做皇帝,但是家族的属性不同。
我对中国的统治阶级很有兴趣。中国历代的统治者,从过去一直到现在,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并不见得都是支持艺术的。对历朝历代的皇室到底是什么样的,各有什么特色,我有着特别的兴趣。传世的传统艺术,宋、元、明、清,每一代都不一样,几乎每一代都可以尝试着从帝王品味影响下的宫廷艺术这个角度,给不同时期的艺术表现做一个基本的框架。不管是反宫廷艺术还是受宫廷艺术影响,先要了解宫廷艺术。仔细研究以后,明代的皇室让我觉得很特别,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很民间。
澎湃新闻:您曾提到,明初帝王在绘画上所表现的品味有性格上的不同。比如朱元璋出身民间,他对元末的文人传统和宋代以来的宫廷文化都不认同,他喜欢的是民间风格,譬如他自己的肖像画。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正是从朱元璋开始,中国的宫廷绘画从过去的宫廷文化主导变为民间文化主导?
石守谦:可以这样理解。就整个宫廷艺术的发展来说,明朝可以算是一个大转折,这个大转折意义非凡。明朝统治阶层的性格发生了转变,这种性格来自朱元璋,因为明朝讲究祖训,这样的性格后来就传递下去了。这真是很有趣的。但是太强调明朝的断裂性,也不见得适当,因为在断裂性之外,明朝的皇帝其实是标榜要回到宋代的,但是他们骨子里的味道,跟宋代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作为皇帝的两面性。中国的历史那么长,皇帝那么多,明朝的皇帝当上皇帝以后,自然会思考理想的皇帝应该怎么做,办法就是“法古”,回到唐、宋,因为明朝前面就是蒙古,蛮族嘛。朱元璋不是用了驱除鞑虏的口号吗?实际上明朝向蒙古人学了很多东西。明朝的廷杖哪里来的?就是蒙古人教的。这其实很自然,明朝之前,元朝统治了一百年,所以明朝刚成立的时候,最容易效仿的对象就是元朝。前朝官员不少还在,他们会告诉明朝皇帝以前是怎样做的。朱元璋继承了蒙古人那种强悍的管理方式。他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威权性很强的皇帝,觉得做皇帝就应该说一不二,下面的人都要听话,
为什么会觉得明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折呢?传统讲到元朝艺术的时候,最重要的当然是元四家,大家都知道,元朝末年的时候,文人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可是,到了明朝初年,1385年左右,江南那些文人统统死掉了,而且很多人是暴毙。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惋惜,感叹这些文人生不逢辰,怎么碰到了这样一个残酷、激烈的新的朝代,觉得非常可惜。但是如果进一步地思考的话,就会发现,这其实牵涉到皇朝传承的时候,皇室性格的转折和变化,就像我前面讲的那样。
传统社会的皇族,无论是皇帝,还是他的亲戚,都是非常难以了解的。另外,还有一群难以了解的人,就是宦官。这些人虽然史书上面一直有记载,其实以前的古人只是用士大夫的眼光去看他们,或者说去约束他们,想要把他们变成儒家士大夫眼中比较理想的人。这只能说,那时的知识人确实有点太天真,或者说,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群他们想要改变的人,其实是无法改变的。而且这批人权势很高。比如明朝皇室和皇室身边的人,他们和艺术是很有关系的。
澎湃新闻:换句话说,这些人对艺术的影响力比士大夫要大得多。
石守谦:其实是大得多。我们一般讲明代文人画的发展很了不起,这个了不起的发展必须要和这个状况之下的宫廷艺术一起看。我不是说宫廷艺术不好,实际上很好,因为这一批皇室王族和他们身边的宦官,其实在艺术上面花了很多精力。北京故宫有一张大画,叫《宣宗行乐图》,这是存世最大的宫廷绘画,宽达三点五公尺,没看过那么大的画。
澎湃新闻:钱谦益还写文章说明宣宗是宋徽宗后又一个极具艺术天分的皇帝。
石守谦:其实宣宗的艺术天分也就还好。皇帝能画画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文人总是给他戴高帽子。但是宣宗真的是喜欢艺术,也很支持艺术,他画的很多画都流传下来。有皇帝亲自来支持,事情当然就好办得多,艺术也就发展得比较好。什么东西,只要统治者稍加提携,立刻就会发展得好,这是历史的惯常现象。
从这一点来看,文人画其实是有很清楚的性格色彩的。从沈周开始,一直到文徵明,他们可以说是故意地拒绝北京,我有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拒绝北京”。他们不要待在北京,觉得这个地方太可怕了,一定要回家乡,回到江南。明朝初期,很多南方的文士往北京跑,大部分是因为科举,有的是在找机会,总觉得那里是京城,是中央政府所在地,后来才发现这个地方不能待,太可怕了。他们还不能说是对抗中央政府,更准确来说,是有一种心理上独立的需求。这些人不是天生的隐士,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许多相关的故事传说,都是虚构出来的,他们的艺术发展,其实还是跟宫廷的发展有着非常具体的关系。
责任编辑:小赖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