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拍即启 摸摸书画市场中倒爷的道儿
2002年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位买家以1.98万元买进了一幅郑乃光于1982年创作的四尺整张力作《蓬莱锦衣》,随后该买家在同年举办的翰海秋拍上将此画抛出,结果以3.73万元成交,获利将近1倍。业内把这类买家称为书画“倒爷”。
摸摸书画倒爷的道儿
2002年中贸圣佳拍卖会上,一位买家以1.98万元买进了一幅郑乃光于1982年创作的四尺整张力作《蓬莱锦衣》,随后该买家在同年举办的翰海秋拍上将此画抛出,结果以3.73万元成交,获利将近1倍。业内把这类买家称为书画“倒爷”。
2014秋拍即启,书画市场中的“倒爷”跃跃欲试。对于“倒爷”这一行当,业内人士褒贬不一。
“倒爷”是个技术活
“倒爷”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种特殊群体,广泛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该词兴起于北京,后广泛流传至全国。
在书画圈有这样一位北京人,王先生投资书画十年,每年至少5次飞往成都淘宝,在成都吃进某名家字画后,迅速到北京、上海等地抛出赚差价。成都是王先生的福地,多年来他在这里从未失手。常与王先生打交道的四川某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经理说,保守估计,王先生一年从成都倒货到北京至少能赚100万元。
在王先生看来,彭先诚等四川名家的部分作品在成都仅卖两三万元一幅,而在北京、上海基本上都能翻番甚至更高。王先生最经典的“战绩”并非从拍卖会上获得。而是在2011年,他听说成都郊县有一幅张大千的作品,于是抱着见识赝品的想法带着行家上门看画,在确认为真迹后出手,最终以10万余元成交。不久后他在北京的拍卖会上以80多万元将该画拍出。当然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案例,王先生说,自己的出手原则是作品只要有不低于15%的利润,就可以考虑出手了。王先生这种做法被业内称为短线投资手,也算是书画圈内成功的短线“倒爷”。
与短线对应的是长线投资者。浙江人易先生投资书画十年有余,具有前瞻性眼光。在买进名家字画存放数年后才会抛出。在十余年的“倒爷”经历中,易先生也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初入行时,他以28万元买下了一幅名家作品,两年后转手,居然只拍卖了22.3万元,加上各种费用,这幅画他亏了6万多元。现在,易先生已经成为投资高手。几年前的一场秋拍上,易先生看中了一幅李苦禅的作品,他以20万元的价格将其收入囊中。时至今日,已有人愿出3倍价钱收购此作,但他并不打算出手。易先生说,这个价格离他的目标价位还有距离,还需要一些时间。易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成功的长线“倒爷”,因为他对艺术作品的价值有精确的判断。在易先生看来,判定作品价值的几个主要标准即文物性、艺术性和稀缺性。如果一件作品具备了这三个要素,那么便值得收藏,而且价格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扬。
从以上两个成功“倒爷”的案例不难看出,“倒爷”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当,要懂得鉴别真伪,判断价格,还要熟悉市场环境。此外,财力和眼力缺一不可。
“倒爷” 各有各的道
2002年上海东方国际秋季字画拍卖会上,一位买家用4400元将海派名家张大壮作品《鲜虾蛤蜊图》收购,随后该买家将这件作品送至上海崇源拍卖公司,次年该画作以1.21万元的价格拍出,短短5个月的时间,赚了近2倍的利润。这位“倒爷”运作字画的能力相当高,他熟悉当地各大字画拍卖会的拍卖情况。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进入新元年后,上海有字画拍卖的拍卖行多达10余家,每家拍卖行之间都有差价,想做一个精明的“倒爷”首先就要了解市场行情。
艺术作品本就因地域不同会带来审美差异,价格也会有所差别。作为一名出色的书画“倒爷”必须深谙此道。2003年3月上海信仁字画拍卖会,黄胄一件有上款的《五驴图》,估价2万-2.6万元,一位来自北京的买家以3.3万元购得。这位买家称,黄胄的作品近几年在北京市场上十分“牛”,如果这幅作品在北京拍卖会上抛出4万元不成问题。这种利用地域差谋取利润的案例不在少数,比如有人从上海买进陈少梅、刘奎龄的作品到天津国拍、蓝天、文物等公司抛出,有的从北京买进高剑父、高奇峰的作品送至广州拍卖。
在书画“倒爷圈”里有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吴湖帆的精心之作《峒关蒲雪图》。这幅作品创作于吴湖帆的鼎盛时期,最初在1996年朵云轩秋拍会上被推出,拍卖成交价为67.1万元;1998年这幅作品被上海工美拍至132万元。一年后该作又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露面,结果只以77万元成交;2000年该作又出现在翰海秋拍上,结果只以66万元拍出;2001年香港佳士得再次推出该作,结果以103.5万港元拍出。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幅作品价格起伏不定,必然有人获利有人损失惨重。
“倒爷”是把双刃剑
自古以来,书画收藏本就是风雅之事。藏家们更多关注的是书画本身的意境和艺术价值。但显然“倒爷”这个词与风雅搭不上关系。“倒爷”们更关心的是作品的市场价位和升值空间。精于算计的“倒爷”们也逐渐成为收藏市场的主角。至于“倒爷”的运作方式对书画市场的发展是否存在不利影响,业内有两种声音。
藏家张先生说:“最早倒爷这个词很少会用到书画圈,我们管这类人叫‘跑串的’,他们从东家收卖到西家,收取中间差价。解放初期,有一批沈阳人淘到一些皇宫里流出的字画开始拿到全国串货,倒爷这个行当开始在书画圈兴起,直到1995年形成产业链。从拍卖会收货,利用地域差或者拍卖行之间的价格差卖出,这属于正规渠道,这类‘倒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有些‘倒爷’无论作品真伪从全国拿货,找个宾馆租个铺位就开始散货,这种做法不应被认可,它扰乱了书画市场的正常秩序。”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研究院主任马建军也称:“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书画作为前沿类收藏品开始受到小部分人的关注,他们不管作品真伪只管价格,一律买进,再转手卖出,赚取利润。现在作假技术已经相当高明,在不正规渠道倒卖书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书画市场的混乱。”
当然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倒爷”的存在拯救了冷清的书画市场。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表示:“‘倒爷’的存在也不是坏事,尤其是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没有‘倒爷’的市场是冷清和毫无生机的。因为他们的倒买倒卖,使得艺术品得到流通,艺术家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积累了财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