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淡雅静谧 “青”国“青”城

青瓷在我国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早期的青瓷以越窑为代表,厚胎薄釉,部分瓷器有刻花装饰。后期青瓷以龙泉为主,后又出现粉青、梅子青等色彩,逐渐壮大,自成一家,“清三代”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的文化态度将青瓷发展推向高潮,青瓷缘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它又美在何处?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贯耳瓶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于水秀)青瓷之美, 美在淡雅,釉质细腻,不过多雕琢,不囿于装饰。器型优雅,线条是一种自然的延伸,仿佛水到渠成一般,舍弃了人工造作的青瓷,和平肃穆,协调均匀,流露出自然之美,是物性与人性的合一。龙泉青瓷是一种精致的艺术,除了传统的制作技艺之外,还有一层就是文化的发展,龙泉青瓷中包含了淡雅宁静的文化精神,正是这种文化精神使得龙泉青瓷拥有与众不用的审美特性,才能在各大拍卖场崭露头角,为人们所喜爱。北京青城青国龙泉青瓷艺术馆馆长助理丁一向记者表达了她对龙泉青瓷的看法。

 

        雅静相宜

 

        静:宁静简约,龙泉青瓷没有彩瓷的绚烂,只有一种简约自然富有质感的素静之美。

 
        雅:温文尔雅,透过青瓷,能够倾听如玉的温婉,君子当如是。


        龙泉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造型端庄、色泽纯洁而著称,是中国青瓷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龙泉青瓷,在色彩上与自然色相融合,简约淡雅中透露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龙泉青瓷舍弃复杂的造型,以简单的线条轮廓勾勒出器物的形体,不做过多镂刻,以一种朴素简洁之美,传达出含蓄的意境,让人心向往之。历代龙泉青瓷皆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如瓷器发展高峰期—两宋时期,北宋龙泉青瓷一般带有刻花纹饰,清晰明亮,整个器物装饰高雅洁净,层次分明,动静对比强烈。南宋时期青瓷呈色青翠纯正,有迷人的色泽与质感之美,特别是青瓷釉中带有气泡使得整个器型有凝重深沉的质感。 世界著名陶瓷学家日本的三上次男教授,在他的著作《陶瓷之路——东西文明接触点的探索》中曾赞美龙泉青瓷说到:“宋代龙泉青瓷以其精湛的品质独步于世界。并称这种瓷器的青色,其清澈犹如秋高气爽的天空,也如宁静的深海。”

 

        倾国倾城

 

        龙泉青瓷以其釉色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而被誉为瓷苑的明珠,这颗明珠从中国古代开始便已经光彩夺目了,所谓“青国青城”,实则倾国倾城。宋元时期,龙泉青瓷以远销亚、非、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在著名的“海上陶瓷之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法国,龙泉青瓷被誉为“雪拉同”。故宫博物院藏有传承自前朝宫廷的清宫旧藏明代龙泉窑青瓷211件,它们是明初龙泉窑依朝廷定样所制宫廷用瓷的珍贵遗存,其制作工艺和装饰特征既有元代遗风,又与同时期景德镇官窑瓷器相似,反映了明初龙泉窑制瓷与宫廷间的密切关系。


        作为帝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故宫是我国艺术珍品的集大成地,龙泉青瓷也分布在故宫中的很多地方。众所周知,乾隆皇帝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传世宋龙泉窑青瓷在宫中使用或收藏的地点均集中在乾隆皇帝幼儿、成年、亲政及预备归政后居住之所。由此可以看出清官对于宋龙泉青瓷的重视程度,尤其是乾隆皇帝。
“清三代”时期是青釉瓷器发展的又一高峰,乾隆时代是有清以来文化最为繁盛的时期。经济的繁荣,促进文化的发展,使乾隆帝能够有精力、有情致来发展自己在艺术上的兴趣。通过对清代故宫旧藏的龙泉青瓷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龙泉青釉的喜爱。


        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龙泉青瓷依旧熠熠生辉。无数的工艺美术大师潜心研究,精心创作。龙泉青瓷依然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龙泉青瓷成为各大展览会以及世博会上的镁光灯宠儿,真正是倾国倾城。


        推陈出新


       
对于龙泉青瓷的发展,眼光只停留在古代是不行的,作为一种文化的代表,除了传承还要创新。特别是在一切都发展迅速的今天,龙泉青瓷不能只停在古代的收藏,因此生产日用瓷器的方法为很多生产商所使用。瓷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瓷碗、茶具等等,当代工艺美术大师一般是在总体上守住龙泉青瓷高雅风格的同时,结合时代的需求,既有古瓷的单纯简约,又有现代的灵动。如青瓷工艺美术大师王传斌,他的作品看似平淡无奇,仔细观察,顿觉朴质、典雅、庄重。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季友泉,他所作青釉瓷器,瓷胎薄如纸张,获得国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这股青瓷风还刮到了外国,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陶瓷系教授安娜•卡洛里•豪康所创作的植物系列,将植物的体态特征与青瓷的色泽完美结合,憨态可掬。而美国陶艺家威廉•德波则将青瓷与现代艺术结合,丰富了青瓷的世界。

 

       (本文观点属受访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责任编辑:水秀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