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宁:单色釉瓷器美在自然

单色釉瓷器以其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曾经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彩瓷之母”,也因其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被认为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物网讯(编辑 白頔)单色釉,又被称为“一色釉”、“纯色釉”或“一道釉”。由于瓷釉内所含化学成分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单色釉瓷器烧成后会呈现出不同的单一色泽。单色釉瓷器以其质地迥异的胎体和美不胜收的釉色,曾经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近日,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国家级资深陶瓷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张宁在接受中国文物网采访时就表示,单色釉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彩瓷之母”,也因其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被认为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以瓷釉色彩为装饰手段

 

       经过多年的研究,张宁认为,中国瓷器的装饰手段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是绘画装饰,就是在瓷器上绘画出各种图案纹饰的装饰手段,粉彩、斗彩、珐琅彩等瓷器均属于这一类。另一类就是釉色装饰,是一种通过瓷釉本身的色彩来体现瓷器之美的装饰手段,而单色釉瓷器就是这类装饰手段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

 

       据张宁介绍,最早的瓷釉其实是没有颜色的透明釉,而如果在透明釉里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并且配合窑炉里适当的温度和气氛,就可以烧造成具有不同色釉效果的瓷器。“比如,加入氧化铁就可以烧成褐色的、黑色的瓷釉,加入氧化铜就可以烧成红色的、绿色的瓷釉,加入氧化钴就可以烧成青花瓷的那种蓝色了。”他告诉记者,在收藏市场上无论是商家也好,还是收藏家也罢,一直以来都对单色釉瓷器珍爱有加,“可以说从中国瓷器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单色釉瓷器都是我国陶瓷艺术宝库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与其他种类的瓷器相比,单色釉瓷器既没有复杂的图案纹饰,也没有丰富的色彩搭配,但是却具有着另外一种能够令人如痴如醉的美。在张宁眼里,这种美就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简约的单色釉与繁复的彩绘瓷相比,在艺术表现力上应该是各有千秋,而单色釉虽然看上去只有一种颜色,但实际上烧造起来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对此,张宁进一步补充道,“中国瓷器的瓷釉在烧造工艺上,有一个终极追求目标,那就是达到像玉一样的效果。而如果能够将一件瓷器的瓷器釉烧得像玉一样美丽,那就算是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对记者表示,在陶瓷界历来有一种说法叫“美釉如玉”,说的就是好的瓷釉摸起来会像玉一般细腻温润,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在工艺上也有着极高的要求。

 

       单色釉的两个黄金时代

 

       任何瓷器品种都有其黄金时代,而在张宁看来,单色釉瓷器在瓷器发展史上有两个黄金时代。一个是宋代。他指出,纵观整个宋代的瓷器,单色釉占据了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其中又以汝窑的青瓷和定窑的白瓷最为著名。”

 

       另外一个就是明清时代。他表示,明代以宣德,永乐,成化三朝的单色釉瓷器最为出色。清代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单色釉瓷器品质最高。“这一时代的瓷器往往是在宋代单色釉瓷器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无论是在工艺水准还是艺术成就上都大有赶超宋瓷之势。”

 

       专家简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张宁,1938年生人,首都博物馆原常务副馆长,研究员;国家级资深陶瓷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CCTV-2《鉴宝》节目专家评委、《艺术品投资》栏目资深专家。历任北京文物出口鉴定组组长、首都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北京文物研究所副主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馆长、北京艺术博物馆馆长,1998年被国家文物局高评委评定为研究馆员。现任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副主任、陶瓷收藏委员会顾问,北京文物局学术委员、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北京史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博物馆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委、专家组成员。主要著作有:《首都博物馆藏瓷选》、《元大都》、《官窑名瓷》、《北京历史文化》、《金代瓷器的初步探索》、《元明清瓷器的鉴定》、《明清颜色釉瓷》等。

责任编辑:小白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