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式文物回流能否复制
大英博物馆展出中国明代古董,图为展览中一个漆盘
皿方罍——万罍之王,纽约佳士得原定于3月20日11时拍卖的1888号拍品“皿天全方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曾被洛克菲勒收藏原定1000万美元起拍,后经私人洽购成交”(器身)已撤拍,3月20日上午,纽约佳士得发布消息称私下洽购于19日顺利完成。随后,湖南省博物馆也在官方网站上发布正式声明证实,国之重器“皿天全方罍”即将回归湖南,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此事一经公布,立刻受到了广泛关注,对于这次皿方罍的回流方式的讨论也成为一大热点,下面就从这次皿方罍的回归为契机再谈中国文物回流。
怎样看待文物回流
“皿方罍”模式?
关于皿方罍的回流,从整体的事件来看,人们还是对它抱有积极态度的,赵春安表示:“一方面,在现阶段,应该尽早的去购回一些青铜的重器和一些高古的精品,再等它继续上涨到时候再买那成本会很高;另一方面,这种民间和博物馆结合的形式也很值得提倡,它有利于对于中华文化整体的发扬。”XXX甘学军提出:“政府也是市场的一方,也可以作为市场的一个主体用他的资源,去跟民间资本去竞争,取得这样一个优势从而得到对方的配合,最终把这个东西买回来,这对于政府来讲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这是政府在市场当中的一个优势位置的体现,毕竟它虽然是市场中的一员但是客观上也有独特的优势,以这样的方式去跟拍卖者去协商,这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无可厚非。”不过对于整个事件的一些具体做法,甘学军认为其中并不完美:“这个行为应该是一种私下洽购,而不应该事先把给佳士得的信在网上进行公布,还明确涉及到了价钱,我觉得这个不可理解,好在中国的买家比较配合,承认了政府这样一种做法,也配合政府这样一个做法。”季涛也认为这种洽购的做法本身没有问题,谁都可以去写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洽购意愿,拍卖行可以接受可以拒绝,这都是正常的洽谈和商量的过程,但直接把这个东西放到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就不合适了:“但是把这封信公开出来就会给社会和其他买家造成一些压力,这个事就由私洽变成了公开谈了,就有点压制别人的感觉了,好像我谁买谁就是不爱国,有点仗势的感觉,总结起来这种被压制的感觉不是这封信造成的,而是这种公开的方式造成的。”季涛分析认为在普遍讲究公平的市场原则中,这种方式给了其他买家一种压力,似乎不让别人出价,所以这封信公开出来就是一种破坏公平的一种方式,拿着政府身份说话,给人以不好的印象,并且从买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事先就把自己的底牌抖落出来的行为是一种不利的行为,无论是政府还是大收藏家,这样做的话就给外界传送了一个信号:这件东西是好东西、真东西,这种信号带来的后果就是其他也想买这个东西的人抢的更加厉害,导致更难买到了。这可能也是甘学军认为“不可理解”的原因所在。所幸佳士得和卖家去沟通的结果比较好,这是佳士得的功劳,而季涛认为如果不这样公开,私下告诉佳士得这件事,佳士得也会这么干,一样可以达成目的,公开的行为等于画蛇添足,对博物馆是不利的。而这次洽购成功的关键在于卖家撤拍了,而不是大家都不出价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撤拍,很可能有人是不让的,有的是人喜欢青铜器,没有规矩说谁必须让着谁。
私人回购:比较中饱含劣势
虽说如此,在实际操作中,这种私人回购的回流方式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甘学军就指出了其中一个十分普遍的问题:“现在的进出口的管理制度和通道、进出口的关税、增值税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大件的,大宗的艺术品的回流,拿皿方罍来举例,如果不是湖南省博物馆洽购回来,而是一个私人的机构或者是个人去买了,那么他将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进关问题,就算根据WTO的规定关税可以免,但是17%的增值税是必须要交的,更重要的还有很多复杂的这样的审批程序,这同样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但是这次通过博物馆的名义买,整个通道就会顺畅很多,它可以享受这方面的简化通道和优惠条件。有人说政府和国民不平等,但现行的规定就这样,现行的法律就是这样,想改变起来很难。”前一阵刘益谦购买《功甫帖》回国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捐赠回流:也许会越来越多
虽然靠外国捐赠回流实现文物回流很难,但季涛提到国内很多收藏家在国外收藏的许多文物艺术品准备捐献出来,这种自己捐自己政府的行为会在未来越来越多。因为很多收藏家从事收藏多年,自己的东西收藏成系列了,生活也好了,就会愿意做一些这方面的贡献。不过对于这种途径的未来发展季涛也有担心,现在有些国内的收藏家不愿意捐给自己国家的博物馆,就愿意捐给国外的博物馆,因为现在存在一种状况是收藏家愿意捐献出来,但是是为了这种捐献可以让精美的藏品获得更多的展出,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博物馆有时会把东西放在仓库里锁起来终年不见天日,收藏家有意见也没用,博物馆会认为你是捐给国家,又不是捐给我个人,我没必要感谢你,你爱捐不捐,这种态度大大打击了收藏家的积极性。季涛提到:“反而一些国外的博物馆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你捐献的东西都会有详细的著录,如果量大还有可能单独为你设置一个小展厅,这种方式会让收藏家们愿意去做这样的一些事情。”
“皿方罍”模式:可遇而不可求
皿方罍回流已有定论,但人们对于皿方罍的讨论仍在继续。皿方罍的回流是皆大欢喜的好事,皿方罍的回流模式也引发了人们广泛的思考,有进步,亦有不足,然而如果要进一步促进中国古董艺术品的回流,真正建立中国文物艺术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品牌,仍需要民间收藏家和公立博物馆继续解放思想,精诚合作。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