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画廊如何走出边缘化

本土画廊如何走出边缘化-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土画廊如何走出边缘化

 

  日前,香港春拍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而与火爆的拍卖业相比,位于艺术产业链最基础一环的画廊业却显得有些低迷。起步仅20年的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已日渐成为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占据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而同样是从事艺术品交易的画廊,其经营状况却是几遭重创、举步维艰:营销额急剧下降,关门歇业者不在少数。本土画廊业为何身陷困境?又该如何走出尴尬?

 

  规模之外 画廊业被“边缘化”

 

  所谓画廊,是指展览和销售美术作品的场所,或展卖美术作品的商业企业。2006年以来,我国专业性画廊稳步增长,目前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2007年上半年,中国画廊的数量达到一个新的峰值,为1.38万余家。经过2009年严酷的市场环境,画廊数量下滑至8700余家,这种下滑局面一直持续。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公布、出版的《2011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画廊总数量为1649家,主要分布于大中型城市。北京、上海是我国画廊业的主要聚集区,北京地区的画廊有721家、上海地区有256家。《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降速,市场交易总额为1784亿元,同比2011年下滑15%。其中,艺术品拍卖市场交易额为442亿元,画廊、艺术经纪和艺术品博览会的交易总额为460亿元。

 

  规模之外,我国画廊业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总成交额为3600亿元,其中画廊业(包括网上画廊)市场成交额为100亿元左右,只占市场总额的不足3%;2012年,已达到3106家的画廊总数却远不敌300家拍卖企业的成交总额442亿元。作为艺术品“一级市场”的核心,中国画廊业似乎正在被这个市场“边缘化”。

 

  微观来看,在画廊业具有代表性的798艺术区也遭遇了寒冬,从艺术区到商业区的转变,看似热闹非凡的798,在经营上也面临重重困难。最近几年,798出现一个“逆淘汰”现象:就是好的被淘汰出去,差的被吸收进来。业内人士透露,“学术的、艺术探索的空间机构没法生存,只好撤出,一些低端的画廊、礼品店、艺术设计、陶瓷店都进来了,798正日益变成一个产业区。好的画廊也一家家退出,德国的‘空白空间’、意大利的‘麦乐(音)画廊’都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低端油画画廊和商业店铺”。

责任编辑:小赖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