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修复字画,用了“72招”
这幅画被查出“骨质疏松”
专家随后开始对其进行修复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摄
马年春节过后,南京博物院的“文物医院”也开始忙碌起来。给书画“治病”40多年的“文物医生”万董强说,一幅字画从诊断到恢复健康,少则需要个把月,多则一两年,修复的程序最起码是72道。
“入院”
先给它“洗澡”
然后“更衣”
清溪路1号,是南博的“文物医院”。6个修复专家,正围着《刘邦起义》这幅画忙碌着。画的背面朝上,专家们一手拿着糨糊水,一手拿着特制的刷子,在背面细细地刷着。
尽管这幅画才40多岁,但表面已经出现了深深的折痕,要重新装裱,“需要救治的书画,首先都要用纯净水‘洗澡’。”万董强说,“就像揭邮票一样,要浸泡,软化,然后揭开,要非常小心,否则就撕坏了。”
“体检”
望闻问切
查出了“骨质疏松”
相比较青铜器,纸质文物相对薄,诊断病情主要靠专家们的眼力,但如果需要,也可以用CT机。万董强说,相比瓷器、陶器、青铜器,书画修复更是传统技术活。“一幅画到我们手上,到底是什么病症,大多都能看出来。”万董强说,有的是骨质疏松了,一摸就是“粉”;有的是霉变,有的是残缺……“你看,《刘邦起义》这幅画,我们刚拿到手,一摸上去,画面就有点粉了。这就是骨质疏松。”
“手术”
至少72道工序
最长要一两年
经过若干工序后,专家们把画翻到了正面。而后拿着细针,开始准备手术了。“画面上已经看不到的部分,我们就要按照原画一点点补起来。”万董强说,“一幅画少则需要个把月,多则一两年,这个跟用料、保存的情况都有关系。”给书画治病,至少需要72道工序,没有5年以上文保工作经验的人员,是不能参与这项工作的。“孙悟空的72变,恐怕就是跟我们学的。”万董强开玩笑说。
“赶时尚”
物联网、3D打印、激光都用上了
南博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徐飞介绍,现在全国性对文物预防措施,就是监控。江苏省物联网的控制中心就在“文物医院”三楼,通过屏幕就可以查看某个馆的环境情况。目前专家也在探索采用像3D打印等技术。徐飞称,3D技术运用主要是翻模具,“以前复制一件文物,翻模过程中,有可能对文物造成损伤。而采用3D打印技术就会保险很多。”此外,激光技术已被用于文物清洗。
南京博物院
“院藏的纸质文物,几辈子都修不完”
南博拥有40多万件文物,纸质文物占一半以上。现在有多少件纸质文物需要修复呢?
徐飞说,目前还没有统计纸质文物需要修复的数据,“比如一件唐伯虎的画是纸质文物,有些手稿很珍贵,也是纸质文物,还有些民国时期的档案、善本,包括一些革命文物,新四军革命稿件都属于文物,这个不太好统计。”
万董强介绍说,“包括古籍、字画、碑帖、革命文物的修复量比较大。单我们院藏的纸质文物,几辈子都修不完。这一轮修完后,下一轮又要开始重新做了。”
也正因为此,他们只能针对展览中急需修复的纸质文物进行重点“照顾”,而那些暂时不急需的,只能先放一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