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引领和支撑

  2015年3月23日至4月3日,我参加了北京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举办的北京市民主党派宣传干部第二期培训班的集中学习。期间既有课堂教学还安排了现场教学,而且更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传授的互动;不仅有系统知识学习,还有对新常态下现实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通过完整的系统培训学习我收获颇丰,感想深刻,值得点赞和回顾。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的北京改革与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引发了我的思考,心得如下。

  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利用为主线、以构建长效体制机制为抓手,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快发展。

  二、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7点要求。

  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在培训学习中通过北京、河北两位教授的详实讲解,我更加深刻了解到中共中央和政府部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提出明确要求,非常具体可行,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功能、布局、结构、生态、环境、资源成为联合统一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整体。特别是两位老师在授课时都一再强调要我们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因此,我重温习总书记讲话,“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我感到习总书记的讲话非常亲切、意义深刻,我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打造京津冀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用文化的发展来解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难题和困惑,充分发挥三地各自特有的人文文化、艺术资源优势。从现在中国将出现五个超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环渤海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规划发展来看,都符合习总书记所说的相同的地域特征,“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那么,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协同靠什么引领、支撑和保障呢?使之能够既相互融合、协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呢?我认为,习总书记中讲话中已给出了答案和金钥匙,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部署,成为我们新常态下工作的准则和要求,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难题的法宝。在培训班学习中老师安排我们去中国当代文学馆上现场教学课时我听到老师讲,老舍说,“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正是说出了人文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因此,我认为京津冀协同经济发展需要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引领和支撑。

  北京市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点之一,这已广泛获得三地共识,但并不是简单将非首都核心功能的产业、工厂、市场、人口进行迁移和疏解,不是就事办事,而是,要将现状的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和布局,使迁移企业得到转型升级,使产业自身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更不能成为北京市调整城市功能和治理环境结构甩包袱的借口,应该是北京市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推动力。在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迁移和输出优势的发挥及协同发展的扶植,文化产业也要起到引领和迁移支撑的作用,使京津冀在协同经济发展上充满无穷的活力和民生幸福。

  津冀两地区在京津冀区域协同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完全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在做好吸纳迁移人员、企业、产业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注重迁移人员的教育、医疗、生活及公共服务的升级,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在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时,不仅要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还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输入支撑和投入。特别是要充分利用中央、国务院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创造的机遇,深刻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讲话精神,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文化精神建设,做到齐头并进,同步发展。

  习总书记讲:“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我的领会是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在做好各个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区域产业调整布局及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也注重把教育、医疗、文化业、传媒业、新媒体业协同发展和投入,注重广播、电视、影视、文娱等业态的融合发展,在艺术内容上做好区域特色的同时,在传播方式上打破市与市、省与省、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壁垒,在传播平台服务上还存在机构设置重叠、资源浪费,条块分割等现状,要打通文化融合和传播的通道,夯实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发挥好文化引领和支撑的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应是走以协同创新发展的之路,我通过培训班的学习认为,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要注重推进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注重促进要素流动,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利用;注重打破行政界限,构筑创新共同体高效平台;注重完善支撑体系建设,搞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引领和支撑。(作者甄跃系北京丰台区宣传工作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