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刘景芝,女,1951年11月出生,北京人,汉族。1975年8月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毕业,1986年7月获得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考古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考古。主持发掘的山西朔州南磨细石器遗址,曾荣获国家文物局1994-1995年度田野考古三等奖。

 

  发表成果:

 

  专著

 

  《华北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文化初探》,《北方文物》1994年第4期。

 

  《青藏高原小柴达木湖和各听石制品观察》,《文物季刊》1995年第3期。

 

  《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5年6月。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几个问题》,《考古求知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7年1月。

 

  《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从考古发现看两岸同根》,《人民日报》(港澳和台侨版),2000年7月11日。

 

  《从文化习俗看两岸同源》,《人民日报》(港澳和台侨版),2000年8月24日。

 

  《外国学者看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译文),《文物春秋》2001年第5期。

 

  《人类起源非洲说受到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1月6日第1版。

 

  《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2年12月。

 

  《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3年10月。

 

  《呼伦贝尔地区哈克文化玉器》,《中国玉文化玉学论丛3》(下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9月。

 

  《华北晚更新世的细石器》,《史前研究》专刊,三秦出版社,2005年。

 

  《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7年10月。

 

  《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生命不息 探索不止——纪念贾兰坡教授诞辰100周年》,《天道酬勤桃李香——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2008年9月。

 

  《呼伦贝尔辉河水坝遗址的细石器工艺探讨》,《人类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哈克遗址—2003-2008年考古发掘报告》,《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文物出版社,2010年10月。

 

  合著

 

  《山西榆社细石器遗存》,《人类学报》1995年第3期。

 

  《西藏贡嘎县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99年第4期。

 

  《青海柴达木盆地小柴达木湖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察报告》,《新世纪的考古学—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5年。

 

  《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水坝和哈克—团结细石器遗址》,《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史前考古》,文物出版社,2005年。

 

  《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8年第1期。

 

  《内蒙古呼伦贝尔呼和诺尔和铜钵庙两处细石器遗址》,《考古学研究》(七),科学出版社,2008年。

 

  治学道路

 

  1975年本人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在西北地区工作了8年。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系攻读旧石器时代考古硕士学位,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几十年来坚持田野考古,特别是深入到西藏、青海和呼伦贝尔等边疆地区进行考古工作。先后主持调查和发掘了西藏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山西朔州南磨细石器遗址、青海柴达木盆地小柴达木湖旧石器时代遗址、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水坝和哈克细石器遗址,以及呼伦贝尔东旗呼和诺尔和铜钵庙细石器遗址等。并主持整理了以上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资料,正式发表了《西藏贡嘎县昌果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报告,《青海柴达木盆地小柴达木湖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察报告》,《内蒙古呼伦贝尔辉河水坝和哈克—团结细石器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呼伦贝尔呼和诺尔和铜钵庙两处细石器遗址》调查报告,《呼伦贝尔辉河水坝细石器遗址发掘报告》,《呼伦贝尔辉河水坝遗址的细石器工艺探讨》研究论文,《哈克遗址——2003~2008年考古发掘报告》专刊等。

 

  主要学术成果

 

  本人田野和室内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进行。迄今已撰写文章40余篇,总计58万多字。

 

  发表的代表作:

 

  第一篇:《哈克遗址——2003~2008年考古发掘报告》,是我院重点科研项目,全书29万字,由文物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本人为第一主编,完成了19万字的撰写内容。哈克遗址的发掘采用了GPS定位系统,在重要的文化层中对出土的每件标本进行三维测量、记录和观察等,以便获取更多科学信息。该专刊在系统地整理所掌握的田野考古资料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发表遗址考古资料、图版、线图和统计图表等,争取提供更多对各方面研究有益的信息。

 

  首先,按照遗址不同文化层进行遗迹和遗物的整理、分析和研究,得出遗址具有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一阶段初步推定在距今8000~7000年前左右;第二阶段大体相当于汉代前后;第三阶段大约相当于公元8~10世纪前后。其中第一阶段则是呼伦贝尔地区新发现的文化遗存。其面貌与贝加尔湖以东地带的文化有些关联,而和南面西辽河流域的文化系统区别明显。本专刊在此研究基础上,结合多年来这一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首次初步揭示出伊敏河-海拉尔河流域考古学遗存从7000~8000年前至公元8~10世纪前后5个不同文化时期的发展谱系。

 

  其次,以遗址发掘出土的大量细石器为素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细石器类型进行系统的分类、归纳和定义。同时,对这些细石器材料进行工艺流程动态分析、复原与研究。

 

  再次,通过比较,哈克人骨所反映的体质特征及其基本的种系成分与北亚蒙古人种类型最为相似,而与东亚类型、东北亚类型和南亚类型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形态距离。通过分析看出哈克组与同属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的扎赉诺尔组、谢尔塔拉等组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哈克组先民与扎赉诺尔组、谢尔塔拉组居民体质特征的一致性很可能反映出正是东汉时期扎赉诺尔先民,公元9~10世纪的谢尔塔拉先民的祖先类型之一。

 

  最后,综合古人类学、环境考古学、动物考古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的分析与研究,深化了对哈克遗址所处自然环境与人地关系、资源利用,乃至社会、经济结构的认识,从而对这处遗址的文化面貌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该专著从形式上,将以往一般放于附录中的人类遗骸、动物遗骸和孢粉分析等,放入正文,以便整体化一,并提高它们应有的份量。从内容上,哈克遗址是我国北方草原早期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一处重要聚落遗址。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填补了这一地区考古研究中的某些空白,为我国北方草原早期文明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同时这一成果对研究呼伦贝尔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可作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从事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动物考古学、环境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以及从事科学普及的科学工作者的参考资料。

 

  第二篇:《青海柴达木盆地小柴达木湖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察报告》,是考古调查与试掘的研究报告,2万余字,发表在《王仲殊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首次调查得知该遗址的分布范围10万平方米以上;首次于地层中试掘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工石制品;并在遗址中第一次获得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两套人工石制品,一套是打制的较大石器,另一套是压剥的细小石器;通过地层的对比研究,确认该遗址的年代为距今23000年以前。

 

  根据这一时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古人类制造石器的工艺技术水平推测,青藏高原可能还会有更多更早时期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这项工作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好评,在青藏高原考古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作为考古工作者,从事第一线田野实践,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实事求是,是我始终坚持的职业道德;注重联系田野工作实际开展研究工作,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写文章注重质量,力求创新,是我一直坚持的学风。多年来为旧石器和细石器考古学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