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玮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殷玮璋,男,汉族1936年1月生于上海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1954年至1959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毕业后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主持河南偃师二里头、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北京房山琉璃河等遗址的科学发掘。历任考古队长、第二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职。研究方向:三代考古、青铜器、中国科技史、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曾应邀在美国、日本等国和台湾地区讲学;1998---1999年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为研究生讲授三代考古专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委(现科技部)聘为“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2010年聘为中囯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 

 

  代表作:

 

  《考古工作手册》(主编) ( 文物出版社 1982);

 

  合著《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 1984);

 

  《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6);

 

  《中国远古暨三代科技史》 (人民出版社 1994);

 

  《青铜史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百年考古之谜》 (经济出版社2000);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4)等。 

 

  另有论文百余篇,研究领域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1,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问题 文物 1981.5 

 

  2,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 文物 1982.4 

 

  3,矿冶考古方法初探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89.12 

 

  4,夏文化探索中的方法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之二 河北学刊 2006.4. 

 

  5,考古研究应按科学规程操作----“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之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讯(17)、又见《汤都之亳论集》 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 2009、全文刊《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 科学出版社2011. 

 

  6, 把对象置于特定条件下考察----关于考古研究方法的思考之一 江南文化之源----纪念马家浜遗址发现五十周年图文集 中囯摄影出版社 2010. 

 

  (2)夏文化探索与早商文化研究: 

 

  1,二里头文化探讨 考古 1978.1 

 

  2,二里头文化再探讨 考古 1984.4;又A Reexamination of Erh-Li-t’ou Culture Studies of Shang Archaeology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5 

 

  3,有关夏文化探索的几个问题 文物 1984.2 

 

  4,早商文化的推定与相关问题 95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5,再论早商文化的推定与相关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之一 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6. 

 

  (3)商周考古: 

 

  1,近几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人民日报 1980.4.25;又见《二千三百年前の古代中山国の谜》(日、英、法、西、俄等12种文字)北京外文出版社 1983 

 

  2,南方考古的重大突破---谈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 中国文物报 1990.11.22. 

 

  3,关于财政起源与商代财政的考古学观察 中国古代财政史研究论文集 财政出版社 1990 

 

  4,北京建城3040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北京建城3040暨 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5,琉璃河燕都遗址的地理特点 周秦文化研究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6,概述近十年来的商代考古研究 1995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7,殷墟发掘在中国考古学中的地位 光明日报 1998.12.11.又:安阳殷墟发掘70周年纪念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4)青铜器: 

 

  1,长江流域早期甬钟的形态学分析 文物与考古论集 文物出版社 1986; 又收入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出土殷商西周青铜器》岳麓书社2007 

 

  2,早期甬钟的区系型研究 考古学文化论集(2) 文物出版社 1989 

 

  3,关于铜钲的形态学分析 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89 

 

  4,从青铜乐钟的类型谈中国南方青铜文化的相关问题 南方民族考古(2) 1989. 

 

  5,灵石商墓与丙国铜器 考古 1990.7 

 

  6,新出太保器及其相关问题 考古 1990.10. 

 

  7,周初太保器综合研究 考古学报 1991.1. 

 

  8,关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几个问题 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民族艺术》(增刊)民族艺术杂志社 1997 

 

  (5)矿冶考古与科技史: 

 

  1,湖北铜绿山古铜矿 考古学报1982.1;又Digging Up an Ancient Copper Mine China Reconstructs 1982.3. 

 

  2,记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西周漆器 考古 1984.5 

 

  3,我国古代采冶技术的成就 光明日报1994.6.6.(史林) 

 

  4,冶金の宝库---长江流域矿山の开发(日文) 日中文化交流(7) 1995 

 

  5,铜绿山古铜矿的发现的意义及在古史研究中的作用 中国青铜古都大冶 文物出版社 2010 

 

  6,中国考古的世纪回顾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12.26 2000.12.13. 

 

  7,铜绿山古铜矿采矿技术的思考 江汉考古 2012.4 

 

  (6)年代学: 

 

  1,.琉璃河遗址与北京建城年代 光明日报1996.12.24 

 

  2,三代年代学研究的新突破 考古 2001.1;又New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on the Chronology of the Three Dynasties Chinese Archaeology Volume 2 2002 

 

  3,一项追溯中华文明的科学工程 科学 2001.1 

 

  4,年代学研究的新进展 中原文物 2001.2 

 

  5,考古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1.2 

 

  6,考古学与夏商周断代工程 文津讲坛 79期 

 

  7,郑州商城的年代问题 《安金槐先生纪念文集》 大象出版社 2005 

 

  奖项与荣誉称号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卷》、《中国考古学·两周卷》获院、部级科研成果奖。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学术自传 

 

  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在考古专业的五年学习奠定了一生的追求。毕业前在华县实习时,被安排到元君庙墓地组织发掘,开启了从事田野发掘与研究的工作。领导希望留校从事教学工作,我则更想望一线的实践活动。到考古研究所以后,一直在田野考古工地奔忙。 

 

  1959年夏,徐旭生在“夏墟”调查中发现二里头遗址。当年冬天从安阳殷墟考古工地回京,所领导通知我去二里头遗址主持发掘。1960年春抵达工地后,从布局的角度进行分区与探索,在遗址的中部发现了一万平米的夯土台基,这是当时所见我国最早的大型宫殿遗址。次年申报国务院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是围绕夏文化探索与早商文化研究的课题进行的。以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对象的考古学与以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的狭义历史学有很大差异。要破解这一课题,必须找到正确的方法。为此,一边发掘,一边就如何破而进行思考,重点对考古理论与方法进行探索。1964年写成《地层学与器物类型学》和《二里头文化探讨》的文稿送交所领导。1977年在河南登封召开的研讨会上,作了夏文化探索必须解决如何探索的发言。次年初发表的《二里头文化探讨》一文中指出其第三、四期遗存为商代早期遗存;第一、二期遗存则可能是夏代晚期遗存。这一论点是夏文化探索中有影响的论点之一。《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于1982年发表。 

 

  对商周时期早期甬钟的区、系、型分析;对西南地区、岭南地区铜钟的分析;对黄河流域、长江流城与周边地区出土铜器的比较研究,认识到它们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并存而略有交错。这些认识,揭示了从史前时期至青铜时代,中国文化的多源与发展的脉络,反咉了30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与周边地区居民间存在密切关系。先民们的创造性劳动,促进了地区间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与发展,为秦汉帝国的出现,提供了深厚的物质背景。 

 

  我国辉煌的青铜时代留下了许多青铜器具,但如何采矿、又怎样冶炼却成了一个空白。湖北大冶铜绿山发现古铜矿后,我被派往该地主持发掘。在Ⅶ号矿体1号点和Ⅺ号矿体冶炼遗址的发掘中,采用“无隔梁发掘法”揭露出一组组完整的井巷;还清理了同时代的冶铜炉及其操作台面。这些发现为有效解开古代采冶方面的谜团提供了素材。发掘工作的后期,依据发掘中提出的问题,组织了仿古冶铜模拟实验,既回答了相关问题,也使我们对春秋时期的采矿、冶炼水准有了较全面的认识。这项工作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中一个空白。《湖北铜绿山古铜矿》等文章发表以后,受到学界的重视。次年将铜绿山古铜矿上报后被列为国保单位。发掘现场建成遗址博物馆。由此,科技史研究成了我的一个新领域,曾用考古材料对我国远古至三代的科技从萌芽至发展的状况作了疏理,写成《中国远古暨三代科技史》。 

 

  对铜绿山发掘材料的整理刚开始,匆匆被派到北京琉璃河遗址主持发掘。在清理西周墓葬的同时,勘探发掘了城垣,找到了周王封燕之明确证据;探明了古城的年代与结构;证明琉璃河古城是西周初年燕候始封之地。上报后被列为国保单位。有关文章发表之后,引起各界重视,为将北京建城的历史从800年上推到3000年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琉璃河墓地所作的文化分期(三期六段),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实施过程中,为西周时期年代框架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1996年国家启动“九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我被指定负责“商后期年代学研究”课题。通过多学科协作与联合攻关,课题组在商王武丁的年代等方面获得突破,构建起商后期年代框架,成为2000年公布的“夏裔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性成果”中的有机部份。“工程”的成果获2000年国家科研成果奖。 

 

  “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的成果,促使人们对相关学科对以往的研究进行反思。在对“夏文化探索与早商文化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反思中,写了《再论早商文化的推定与相关问题》、《夏文化探索中的方法问题》、《考古研究应按科学规程操作》等一组文章。指出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有误,结论必不正确。一些研究违背了科学的操作规程,走上预设观点、“为证而据”的错误之路。究其根源,在于对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不够重视,存在盲区。 

 

  1998年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开设的考古专题课中,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讲到考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受到学生欢迎。信息反馈到所,领导要求给考古系学生讲授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结合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提高鉴别能力。授课内容强调课题研究应按科学的规程操作,促使学科能沿着正确轨道前行。 

 

  以考古调查与发掘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虽不足百年,成绩斐然。一般民众对它了解不多,宣传与普及成了重要方面。为此,在从事专题研究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普及工作。《青铜史话》、《百年考古之谜》等就是这方面的尝试。《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文挂上网页,使人们了解到像三代年代这样一些历史疑案,通过多学科协作、联合攻关,是可以获得突破性进展的。 

 

  此外,受所领导委派,曾从事《中国考古学12年发展规划》的组织与制订工作;参予筹备和成立中国考古学会的活动;参予筹备多个全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应邀在海内外参加一些学术活动;为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与国家文物局的同志一起参予一些活动。这些活动从不同方面为推进学科发展、保护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献出绵薄之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随考古事业的发展而前行。考古工作使我的生活丰富而充实:在领略科研工作艰辛的同时,也在努力与探求中感受到乐趣。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