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茂林
叶茂林,男,1959年10月生于成都市,籍贯四川南充,汉族,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研究所甘青考古工作队队长。
1966~1976年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川化厂子弟学校读小学和中学,1976年高中毕业到四川金堂县农村插队,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学习,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市文物局,随即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
先后在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史前考古研究室)的甘青工作队和四川工作队从事野外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1982~1987年在甘青队,1987~1997年在四川队工作,1997年至今,再在甘青队工作,并同时兼顾四川队的工作。
1982~1987年为研究实习员,1987~1995年为助理研究员,1995~2004年为副研究员,2004年晋升为研究员。从2000年开始领队主持喇家遗址考古发掘和甘青队工作,2002年,喇家遗址考古荣获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多年兼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从1982年以来,先后参加了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连续多年的发掘、参加了在四川大范围的若干区域和若干流域进行的考古调查、参加了重庆长江三峡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巫山县大昌镇多处古遗址的详细考古调查及发掘、参加了成都市彭州青龙村遗址、都江堰建福宫遗址、崇州紫竹古城遗址等的调查发掘、参加了绵阳市边堆山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广元市中子铺和邓家坪等遗址的发掘、参加了青海黄河沿岸的考古调查、青海民和胡李家遗址发掘、喇家遗址连续多年的发掘、青海民和官亭盆地古遗址群的考古调查、宁夏固原市古遗址的考古调查、另外还参加过湖北枣阳雕龙碑遗址的发掘、云南的考古调查、还参加了穿越四川甘肃青海的“丝绸之路河南道”的考古调查等。
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史前考古学、中国西部地区考古。研究方向侧重四川地区和甘肃青海地区的史前考古与研究。其中,对于齐家文化和齐家文化玉器及喇家遗址方面的研究,相对投入关注较多;对甘青地区彩陶与中国岩画的鉴赏和专题研究及思考等,也投入了一些精力;在主持喇家遗址发掘和研究中,更多投入了大量精力,加强和协调多学科的研究。努力把喇家遗址作为一个考古学与多学科研究的平台,充分发挥它的科学价值。随着考古工作和课题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喇家遗址多学科研究的这个平台也相应扩大到了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遗址群。
下一步考古工作和研究计划,还要更多地投入力量到长江上游四川区域的史前考古中,从考古学上打通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这个文化区的密切联系,考察并揭示和展现史前两大河流域上游区间的文化交流传播及史前文明。
主要学术成果:
1.《陶器鉴赏》(漓江出版社1995年出版,约30万字。1997年获第2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
2.《中国史前饮食史》(青岛出版社1996年出版,约20万字,合著,执笔其中旧石器时代人类用火部分);
3.《师赵村与西山坪》(考古发掘报告专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出版,约50万字,合著,执笔其中师赵村齐家文化部分。2001年获考古研究所优秀成果奖,200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
4.《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大发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合著,执笔其中旧石器时代部分);
5.《中国出土玉器全集》第15卷(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合著,本分册主编);
6.《青海民和胡李家遗址的发掘》(《考古》2001年第1期,合著,约1.5万字);
7.《四川旧石器时代遗存浅论》(《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2.7万字);
8.《齐家文化玉器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约5千字);
9.《齐家文化的玉石器》(《考古求知集——96考古研究所中青年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约1万字);
10.《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玉器初步研究》(《东亚玉器》,香港中文大学1998年出版,约4千字);
11.《从青海喇家遗址出土资料再论齐家文化玉器》(《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台湾大学2001年出版,约6千字);
12.《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出土玉器概述》(《中国出土玉器全集》15(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卷),科学出版社2005年,约7千字);
13.《浅谈齐家文化玉器》(《中国文物报》2001年10月17日第5版,约2千字);
14.《再谈齐家文化玉器——对一些误导的质疑》(《中国文物报》2006年5月10日第6版,约2千字);
15.《齐家文化玉器研究——以喇家遗址为例》(《玉魂国魄(三)——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燕山出版社2008年出版,约1万字);
16.《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玉石器的音乐声学测量与初步研究》(《考古》2009年第3期,合著,约1.4万字);
17.《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出土玉器研究报告》(《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合著,约1.7万字);
18.《从青岗岔遗址看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被误判的现象》(《玉魂国魄——中国古代玉器与传统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五)》,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约6千字);
19.《青海民和喇家遗址发现齐家文化祭坛和干栏式建筑》(《考古》2004年第6期,约3千字,合著);
20.《青海喇家遗址的环境考古及思考札记》(《中国文物报》2003年11月14日第7版,约5千字);
21.《喇家遗址绝对年代的初步认识》(《中国文物报》2004年2月6日第7版,约2千字);
22.《把多学科研究整合为人地关系的考古学研究——青海喇家遗址环境考古座谈会综述》(《中国文物报》2004年7月16日第7版,约2千字);
23.《喇家遗址发掘与官亭盆地遗址群的聚落考古》(《中国文物报》2005年1月21日第7版,约2千字,合著);
24.《青海喇家遗址一些问题的思考》(《考古学民族学的探索与实践》,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约2万字);
25.《青藏高原东麓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圈——兼论黄河上游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及重要学术意义和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约5千字);
26.《喇家遗址四千年前的面条及其意义》(《中国文物报》2005年12月23日第7版,合著,3千字);
27.《Millet noodles in late Neolithic China》(《nature》vol 437,no 7061英国《自然》杂志2005年10月13日第437卷第7061期,合著);
28.《青海喇家遗址面条发现和揭取的总结与思考》(《中国文物报》2006年10月27日第7版,约2千字);
29.《四川彭州市青龙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7年第8期,合著,约1万字);
30.《对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再深入的一点思考》(《史前研究》(2006)《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三星堆祭祀坑发现二十周年纪念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约8千字);
31.《青海喇家遗址磁法探测的新成果》(《四川文物》2007年第1期,合著,约5千字);
32.《从汶川地震再看喇家遗址》(《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11日第7版,约3千字);
33.《喇家遗址与饮食文明——青海喇家遗址史前饮食文化的考古发现》(台湾《中国饮食文化》2008年第4卷2期,约1.6万字);
34.《不可思议的考古发现》(《成都文物》2008年第1期,约1万字);
35.《地震考古当有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6月3日第6版);
36.《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2月28日第7版,约5千字);
37.《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09年4月21日在线发表,合著);
38.《黄河上游积石峡古地震堰塞溃决事件与喇家遗址异常古洪水灾害》(《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年第39卷第8期,合著);
39.《官亭盆地的地下秘密——黄河谷地上最完美的句号》(《国家人文地理》2009年第6期);
40.《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黄河上游地区史前考古新进展概述》(《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2008)》,文物出版社2010年,1万字);
41.《史前玉器與原始信仰——齊家文化玉器一些現象的初步觀察與探討》(台湾台南艺术大学《南艺学报》2010年第1期(创刊号),2010年12月出版);
42.《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不是齐家文化的遗存》(《中国文物报》2010年10月15日第7版,约3千字);
43.《青海民和寺沟峡发现古代岩画》(《岩画研究》2007~2011,合著,约2千字);
44.《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2000年发掘简报》(《考古》2002年第12期,1万字,合著);
45.《青海民和喇家史前遗址的发掘》(《考古》2002年第7期,3千字,合著);
46.《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出土齐家文化玉器》(《考古》2002年第12期,合著)
47.《青海喇家遗址史前灾难事件》(《科学通报》2003年48卷11期,4千字,合著);
48.《青海官亭盆地考古遗存堆积形态的环境背景》(《地理学报》2004年第59卷第3期,合著);
49.《青海喇家遗址探秘——被灾难覆没的史前聚落》(《中国科学探险》2005年第7期,约4千字);
50.《史前灾难——喇家村史前遗址考古》(《大自然探索》2006年第2期);
51.《破解千年面条之谜》(《百科知识》2006年4月上半月号,总336期);
52.《漫谈地震考古》(《百科知识》2006年7月上半月号);
53.《用考古学方法介入地震科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9月28日第2版,约3千字);
54.《试谈古代灾害与灾难的考古学》(《成都文物》2007年第2期,约3千字);
55.《关于中国古代岩画研究的思考》(《中国文物报》1992年7月19日第3版,2千字);56.《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岩画辨疑》(《考古》1992年第5期,4千字);
57.《仙字潭岩刻研究的汇集——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评介》(《东南文化》1992年3~4合期,3千字);
58.《中国岩画中的农业题材问题》(《2000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3千字);
59.《四川盆地北缘新石器时代考古新收获》(《三星堆与巴蜀文化》,巴蜀书社1993年,合著,8千字);
60.《闲话左右——考古学与人类利手现象》(《中国文物报》1997年11月9日第3版,3千字)
61.《记北川县采集的化石材料》(《四川文物》1993年第6期,2千字,合著);
62.《四川北川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人类学学报》1991年第3期,合著);
63.《四川松潘县松林坡唐代墓葬的清理》(《考古》1998年第2期,9千字,合著);
64.《鱼凫城与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鱼凫文化论——首届温江鱼凫文化高端论坛文集》,巴蜀书社2011年,1.5万字);
65.《青海喇家遗址古地震喷砂磁化率异常现象与机制的初步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08年第11期,合著);
66.《胡李家遗址出土的卷状炭化物的研究》(《华夏考古》2012年第12期,合著)。
曾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课题、科技部支撑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II的黄河上游区域的子课题。目前正在主持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史前聚落考古研究课题的黄河上游官亭盆地聚落群研究的子课题。
曾经参加了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相关课题的合作、国家文物局相关科研项目的合作等。目前正在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碳专项任务 13“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人类适应方式”的子课题研究项目的考古学配合,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黄河流域农业起源与环境变化关系的微体化石研究”的考古学合作等。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