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琴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曹淑琴 女 1936年10月生于辽宁省辽阳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1958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63年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除短期在田野考古外,主要从事资料整理、编撰和研究工作。专业特长为商周考古、青铜器与古文字,是《殷周金文集成》(18卷)的主要编撰者之一。该书收入有铭铜器接近12,000件,是历代同类书藉中收集铜器拓本数量最多、断代合理、印刷质量很高的一部大型资料集。2001年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讲学。 

 

  代表作

 

  合著有《中国考古学文献目1949---1966》(合著) 文物出版社 1978;

 

  《新出土金文分域简目》(合著) 中华书局 1983;

 

  《殷周金文集成》(合著)中华书局1994;

 

  《中国远古暨三代科技史》(合著)人民出版社 1994;

 

  《中国考古学文献目1971---1982》(合著)文物出版社 1998;

 

  《中国文明丛书•青铜器史话》(合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百年考古之谜》(合著)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等; 

 

  此外,发表论文数十篇,涉及青铜器、古文字及先秦考古等方面: 

 

  (1)青铜器与古文字 

 

  1,亚疑铜器及相关问题 中国考古学研究 1983 

 

  2,记我们看到的一批传世商周铜器 考古 1986.9 

 

  3,寿县朱家集铜器群研究 考古学文化论集(1) 文物出版社1987 

 

  4,商中期有铭铜器初探 考古 1988 3 

 

  5,关于伯矩铜器群研究 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1989 

 

  6,早期甬钟的区系型研究 考古学文化论集(2) 文物出版社 1989 

 

  7,光国(族)铜器群初探 考古 1990.5 

 

  8,灵石商墓与丙国铜器 考古 1990.7 

 

  9,铜铎的形态学分析 文物 1991.3 

 

  10,商周时期龙龚铭铜器及相关问题 考古学文化论集(3) 文物出版社 1993 

 

  11. 天黾铜器群初探 中国考古学论丛 科学出版社 1993 

 

  12. 噩器初探 江汉考古 1993.2 

 

  13. 庚国(族)铜器初探 中原文物 1994.3 

 

  14. 臣辰诸器及相关问题 考古学报 1995.1 

 

  15,西周员器初探 北京建城3040暨燕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专辑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16,北国铜器初探 洛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 

 

  17,商周时期的杞国 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 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50周年大会及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18. 金文叔字铭考辨 古史考(8) 海南出版社 2003 

 

  19. 蔡公戈研究 黄盛璋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 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5 

 

  20,关于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几个问题 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民族艺术》1997增刊 

 

  21,浅谈古越阁藏青铜兵器 古越阁收藏青铜兵器图集1990年 

 

  22,刘家河商墓铜盘与“昜”字铭探讨 北京平谷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2)先秦考古方面: 

 

  1,从考古资料看商周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 1975 中华书局 

 

  2,从大汶口文化墓葬看私有制的起源 考古 1975.5.;又《大汶口文化论文集》 齐鲁书社 1980

 

  3,夏文化探索和早商文化研究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84 

 

  4,先秦考古 中国历史学年鉴 1987 

 

  5,近十年来的商代考古研究(合著) 95中国商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6,龙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合著) 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9 

 

  7,金文名著介绍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4 

 

  8,首博举办《后土吉金,国宝荟萃----陕西宝鸡农民保护文化遗产成果展》接受北文网记者访谈 《文化遗产 无价瑰宝----青铜器》 2007年6月24 日 (文化遗产日) 

 

  奖项与荣誉称号

 

  《殷周金文集成》一书,曾获院、部级研究成果奖。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学术自传 

 

  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一直在考古研究所工作。一度在学术秘书处干事,也曾短期去田野从事发掘。为了不放弃专业又可照顾家庭,选择在资料室工作。郭沫若提出编撰《殷周金文集成》一书之后,全力投入该书的资料搜集与编书前的准备工作。经10多年的积累,于1980年代成立小组开始编撰。又历10年之久,完成了《殷周金文集成》18卷的编撰。 

 

  编集过程按组内规定办事,但我坚持用考古方法对青铜器及其铭文作了全方位、多视角的观察与分析。为避免一器一铭的考释与解读出现不当之处,采用考古方法进行分期断代、再用组合分析对铭文作深入研判,从国、族或同人、同铭之铜器群入手,把研究对象置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进行分析,使铭文中所记的人和事限定在客观的可信范围之内。籍此对商周时期的囯、族、人物、史事做突破性尝试,以期为先秦时期的历史的研究挖掘新的史料,填补历史文献的不足与空白。 

 

  这项工作涉及的材料很多,难度很大。着眼于囯、族的考察,每篇文章都要对数十、上百件铜器的内容进行分析。诸如寻找图像,作去伪存真与对重等工作,再判定其年代早晚;再辩析各家断代、释读铭文的对错之后,再分解其组合。围绕每件器铭的这些工作,其难度远超一器一铭的考辩。 

 

  但这些工作锁定了它的特定价值,也开拓了我的视野,使这些材料成为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依据,既可补文献之不足,还可证文献记载中的谬误之处。这让我们从这些铜器群的分析中观察到一器一铭时看不到的东西,也厘清了前人没能探明的一些问题。诸如在亚疑铜器群的分析中,突破了前人说它只限于商代的看法,证明两周时期它一直存在。又如:从字形的差异中分辨“龟”与“黽”的不同,使过去指“龟”为“黽”或指“黽”为“龟”的错误得以改正,使相关铜器得以归位,把探索纳入正确的道路。这些工作,让我认识到有铭铜器不是出现于晚商武丁时期,应提到商代中期。对商周时期早期甬钟的区、系、型分析,指出中原、湘型和江浙型三者存在于不同地域,它们同时并存而略有交错,它们的变化具有共性。前两型在商末退出历史舞台,只有江浙型延续到西周时期,成为西周甬钟的直接前身。这一状况反咉了30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居民间存在密切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方面的融合与发展。在对其它无铭铜器的研究中,坚持运用考古方法,将它们的形制、纹样特点与出土地域结合起来,揭示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的铜器特点,勾勒出青铜文化的地域差别,以及中原与江南、西南不同地域之间文化交流背后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 

 

  此外,还编撰《青铜史话》、《百年考古之谜》等书,从事科普方面的工作。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数以万计,有铭者的数量也有一万余件。坚持用考古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是一条可行而可以把问题引向深入的探索之路。退而不休,笔耕不断,但在深入研究中深感力不从心。希望后人能继续这方面的探索,推进考古事业繁荣昌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