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

  书法作品的书写既要遵循章法规则要求,还要以理论知识为知道,了解章法比较好的作品是怎样通过考虑设计来表现出书法这种线条艺术的,进而体现出章法美。

  章法其间具备的内容层次:

  一、韵律

  人们在书写一幅作品时,是不可能以同样的书写速度一贯到底的。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先后衔接必定会出现快、慢、疾、缓、断、连、聚、散的节奏,即古人所谓"锥划沙""屋漏痕"等。这其中,便体现出了章法的韵律,就好像乐曲结构中的旋律一样。书写时出现的笔断或意连,字之间尤其是行草书出现的字连与不连,这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一种节奏,多了一份韵律,使书写便捷、意态活泼、气势贯注。这样笔画、字的形象与节奏的和谐统一,便产生了韵律的美。

  二、疏密

  汉字基本上是方块形体,其本身笔画的排列就有疏密之别,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有意去强化夸张这种疏密关系,创作出新的感觉。一般来说,笔画疏则虚处多,笔画密则实处多,虚实则形成了疏密。我们可以通过汉字本身笔画的繁简,形成自然的疏密,但这样往往满足不了艺术上的要求,因此,就可以通过人为来制造疏密,即用辩证的艺术观点,使疏密实现更高层次上的协调统一。当疏不疏,反成寒乞,当密不密,必致荒凋;不疏不密,无味可寻。因此,为了改变线条的均衡排列,可利用增减来制造疏密,组合变化,增加一字之内、一行之内、一篇之内的对比;可利用笔画以外的空白与落金之墨痕形成对比;可利用上文的书写与落款文字的差异形成对比;可利用字中最后一笔的延长、连带极大的占有空间与其它处密集的字群形成对比;可利用墨色的浓淡干湿形成对比。诸如此类,通过疏密的处理,自然会使章法生动有致。

  三、顾盼

  顾盼是在作品的字与行之中所体现的。字有正侧,笔画有中、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之别,中间笔画书写,四周可以照应,向心内聚。而作为侧,向左者背右,向右者背左,向上者背下,向下者背上,好似人聚之一堂;这实际是章法中的小章法问题。因此,应使居上者顾下,居下者顾上,居右者顾左,居左者顾右,居中者四周相顾。在行之间,群字与群字之间,也应避让、照应、迎合、敛放、互不冲突。印章的使用,上下款的书写亦应如此。这种顾盼的手法运用得好,则会使字的姿态生动,情意如谐,使行左右呼应,贯气畅达。

  四、参差

  虚实的巧布会造成疏密的不同而参差,这正是调整虚实的良方。字本身有纵横、斜贯之势,一幅作品字与字的位置有高低,字的偏旁有上下左右,线条的长短也不等。如此情况,自然会使书写后出现的空白呈现不规则形态,笔画在书写时也是纵横交错,左右迎合,穿插避让。这种分布上的对立,明暗中的交融,自然会呈现出多层次的错综参差。我们要巧发于心,统一构思,利用这种手法避免篇章的呆板,这样,无论是书写者,还是欣赏者,自然都会有和谐、舒适之感。

  五、贯气

  姚起孟在《字学臆参》中说:"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上。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一气相生。"所含之意,即在书法作品中,由管领一字以致通篇,要筋脉相连,首尾贯气,字字意连,行行意应。字内行间最忌气脉不通,笔势不顺,生拼硬凑。这也是人们常提的气势、行气等词汇的应用。贯气,首先应做到笔法,这要靠牵丝萦带使两个字或更多字按照一定的顺势、法度连在一起。作为行、草书,笔连表现得尤为强烈、外露,甚至一组笔画成一组字群牵连而映,笔不离纸,形成草书。贯气所表现的第二个方面为意连。笔连是上笔带起下笔,一个字通过最后一笔的牵带接着写出下一个字。此方法使用比较有限,即使草书也不见得如此,因此,更多的是采用意连,上下笔,上下字之间没有牵丝,笔画之间断开而意仍相连,好似没断,行气依然贯注,多存于行楷书与行草书之中,另外,人们在书写时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是追寻一个有形无形的线,如果我们将每个字画一条中轴线,这按照笔势做倾斜所成的轴线若连在一起,则形成了这幅作品的轴线圈,这样就会有一定的错位,起伏的波动细研究而后会发现每行字之间的轴线会有重合、相交、平行等情况,而这些恰好形成了富于节奏的行气,自然流畅,初看平淡无奇,细看意味无穷。

  六、其他

  一幅作品要体现出章法美,要在轻重、呼应、挪让、布势、离合、燥润、对比等众多方面下功夫。要避免单一,多取情趣,书写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处理,使整体统一。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