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近10年最大文物盗墓案侦破纪实

9月21日,当兰州市榆中县公安局刑警大队的民警把厚厚的一沓卷宗递交到检察官手里时,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至此,12件距今4300年到4900年的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类型的文物被成功收缴,200余名盗墓嫌疑人和涉嫌销赃的文物贩子无一漏网。

将近2个月,这起涉及文物数量之多、涉案人员之广的盗墓大案终于进入了公诉阶段,等待他们的将是法律的严惩。

疯狂的盗墓者

榆中县紫家营村。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压根没想过,他们居然一直生活在“聚宝盆”上。

7月22日下午,村里来了一名陌生青年,悠闲地在田野里转悠。

正在地里收割小麦的村民何坤夫妇看到年轻人蹲在自家的地头上,觉得很奇怪,就和他攀谈起来。这个自称“要做大买卖”的年轻人告诉何坤,他想在何坤家的麦地里挖古墓找宝物,何坤当即拒绝了他的要求。

次日晚21时,刚吃完晚饭的何坤突然听见不远的麦地里传来了“刷、刷、刷”的声音,还有几道光柱不时地从夜空划过。“难道真的有人盗墓?”何坤紧张起来。他悄悄地走到麦田旁,想要看个究竟。

眼前的一幕,吓了他一跳,十多个黑影手持铁锹和探杆,在村民王某家的麦地上疯狂地挖掘着。

24日一大早,盗墓贼从王某家的麦地里挖出来了不少陶罐,而王某家已经成熟的麦子也被糟蹋了不少。

25日凌晨1时许,更大规模的盗挖彻底打破了紫家营村的宁静。

村里一下子来了200多名盗墓者和文物贩子,仅运送这些盗墓者的车辆就有好几十辆。第二批闻风而来的人多半是文物贩子,他们悠闲地坐在盗掘现场,等待着一个又一个陶罐的出土。有些村民见到有利可图,也加入了盗墓行列。

目击者称,这些盗贼的分工十分明确,有放风把哨的,有探宝的,有专门负责挖掘的。盗墓贼先用一丈多长的探杆一截一截往地下扎,进行定位。随后,负责挖掘的人便在确定的位置进行挖掘,很快就能找到宝物。在挖掘期间,还有人专门负责给盗掘者送饭。

如此大规模的古墓盗挖,在兰州城郊并不多见。

瓮中捉鳖

7月23日晚11时许,就在盗墓贼疯狂挖掘的时候,榆中县公安局刑警大队大队长张军接到群众的报案。

赶到现场后,张军和刑警二中队马志鹏发现,盗墓贼人数众多,而盗挖现场四周均是开阔的平地,只有制订详细计划,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案情引起了榆中县公安局常务副局长张克强的高度重视,他指令刑警大队抽调精兵强将连夜展开侦破工作。

24日,4名民警化装成文物贩子,先期进入紫家营村。

当日晚9时,20多名民警悄悄摸向紫家营村,他们小心地守候在村外的杂草和玉米地里,慢慢地对现场实施包围,一张围捕盗墓贼的“天网”悄悄架起。

25日凌晨,在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后,潜入盗墓团伙的侦查员获得了重要线索:盗墓贼挖出的陶罐都在一户村民家进行秘密交易。

凌晨4时许,当大部分盗贼和文物贩子聚集到一起开始交易时,抓捕时机成熟。“不许动,我们是警察!”一声断喝,民警们将聚集在王忠家的所有犯罪嫌疑人团团围住。在院外的盗墓者们看到警察,跑向村口企图逃跑,被在村口收网的民警一一抓获。

初战告捷,现场收缴和追缴文物共11件,抓捕涉案人员33名。

经甘肃省文物鉴定所鉴定,所收缴的文物全是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类型,距今4300年至4900年,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考古研究价值,其中,有3件属国家三级文物。令人心痛的是,很多文物在这次盗掘中被严重破坏。

7月29日晚,警方再次接到报案:有十几个人在盗墓。

张军和马志鹏一边赶往紫家营村,一边研究抓捕方案。

从县城到紫家营,有两条道路,如果继续上一次的路线,从乡政府步行到紫家营村,一定会被发现,而另一条便道也一定会有盗墓贼盯梢。

如何才能靠近现场?让参加行动的民警陷入了困境。

在当地派出所的帮助下,民警们顺着一条河沟摸索前行,并于30日零时20分包围了现场,抓捕了涉案人员并收缴文物1件。

利益链条

审讯中,警方发现,汇集于紫家营的200多名犯罪嫌疑人并非来自于一个盗墓团伙,而是由几个团伙临时拼凑的,一个形象的比喻是:一群饥饿的狼在争抢一份食物。

“如此猖獗而恶劣的盗挖背后是巨大的利益驱动。”张军给记者列出了这么一条“利益链”:挖掘者——文物小贩——文物大贩——收藏者。随着古玩收藏日趋热闹,“古董”变得越来越值钱。有时候,一件不起眼的文物能转卖到几千、上万乃至几百万。

而在金钱的诱惑下,部分村民也参与了盗挖。王某在得知自家麦地底下有宝物后,随即找来当天在村中打探的青年人开始挖掘。一个分成的条件是:所有在自家麦地里挖出的陶罐所得钱数按照人数分成。截至案发,王某兄弟俩总共分得18400元。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