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盗墓大起底 揭开盗墓者面纱

      盗墓,一个神秘的行业,就发生在昆明人的身边。盗墓所得的物品,包括文物在内,也在地下交易中被来回买卖,不知所终。

 

      踩进一处松软的土堆,突然泥土滑落,一个黄色陶罐连同几块白骨一起暴露出来——这不是惊悚小说里的情节,而是盗墓者留下的残局。在昆明西山华亭寺附近一处被盗挖的坟墓旁,棺木、尸骸散落一地。

 

盗墓,一个神秘的行业,就发生在昆明人的身边。滇池周围,尤其是在西山,一些古墓接连被盗。盗墓在深夜里悄然进行,盗墓所得的物品,包括文物在内,也在地下交易中被来回买卖,不知所终。

 

      遍布盗洞 坟墓狼藉

 

      立有墓碑的坟墓几乎全部被盗。坟堆越大、墓碑越气派的,往往会被连棺木一起挖出。

 

      老蔡,防火巡查员,住在西山脚下滇池边。一天夜间他出门上厕所时,无意中看了一眼后山,发现林间有亮光晃动。那是鬼火吗?老蔡越想越觉得害怕,急忙躲回家中。

 

      2月24日清晨,村民发现,有几冢坟墓被人刨开了。在近期记者探访西山墓葬被盗的半个月时间内,几乎每次上山都会发现有坟墓刚被盗过。

 

      古滇文化以滇池为中心,而西山紧邻滇池。西山大量坟墓被盗引发了猜想——这会与古滇国有关吗?被盗的坟墓有什么历史?

 

      考古队曾经在滇池外海边的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发掘5次,共清理墓葬86座,出土大量铜、铁、金、银、陶、玉石、玛瑙等质地的文物,其中黄金质地的“滇王之印”,使沉睡2000多年的古滇国历史重新浮出水面。

 

      西山上离滇池最近的墓地在玉兰园一带。密林里,长满杂草和树木的坟堆一个挨着一个,不管有无墓碑,几乎都有挖开的墓穴,棺木、白骨散落林间。据景区初步统计,离昆明最近的西山上,90%的墓葬被盗过,且近段时间仍在持续。

 

      站在西山的丛林中,那一座座遍布洞穴的坟墓,如同骷髅头上空洞的眼眶一样。大片的坟墓间,偶有染着红黑漆的棺木散落在外,一阵风吹过,顿生阴森感觉。

 

      进入防火期,老蔡负责山脚下杨家村的上山小路入口巡查。路边树林茂密,对于登山者来说是很好的途径。老蔡要在路口处或是路途中巡查,时常会经过山上的墓地。“里面阴气太重,进林子看一看,没有异常就出来了。”防火员也很少在里面久待。

 

      丛林里,一些凸起的坟堆上长着杂草、灌木甚至大树。按照树木大小推算,这片坟墓应该有上百年历史,甚至更久远。几十米高的树木枝条胡乱生长,微风吹过,树叶相互击打,发出“吱吱”的怪响。有村民回忆,山上白天有防火员巡山,晚上则没有人管。玉兰园旁罗汉松树林里分布的上千冢坟墓,多数被盗挖过。这虽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但他们始终没有见过盗墓者的面目。

 

      “墓碑是坟墓信息的载体,如果是大户人家或是达官贵人,去世后都会立碑撰文。”老蔡说,有碑文且气派、风水好的坟墓一般是大户人家的,几年前就被盗空了。

 

      就在记者寻找墓碑时,一不小心脚踩空陷入了一个坑洞里,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这里就是坟墓,已经被人从侧面挖开了一个洞。杂草中,一块模糊的石碑上刻有“皇清”字样,墓志依稀可以看出墓主人是男性。

 

      坟墓多是圆形,高1米左右,被盗挖的洞穴深浅不一,有的整座坟墓被从中间刨开,有的从坟墓不同方向挖开几个洞,多数是从墓碑处或者坟后挖洞,深度与棺木埋藏的深浅有关,一些洞大得足够成年人爬进去。

 

      连片的坟墓大部分没有墓碑。少数坟墓立着整块青石雕刻而成的石碑,已经损坏,半掩在泥土里。年代久远,碑文已模糊不清,大多是清朝立起的,从乾隆到同治年间都有;少部分是明代的,也有民国时期的。碑文上有“皇清待赠、前清赠”等字样。

 

      一块墓碑上的字迹显示,墓主人是武略骑尉,死于清光绪年间,官至六品。这座坟墓是杨姓男主人和两位妻子的合葬墓。还有一座被盗的坟是明代的,墓碑上刻有“大明文林郎怀江”。

 

      从被盗的坟墓来看,只要有墓碑的几乎全部被盗。而坟堆越大、墓碑越气派的,往往会被连棺木挖出。

另一座被盗的坟,墓碑镌刻“前清旌表节孝例赠宜人杨母王太君墓”字样,侧边刻着“卅载节操似雪水”字样,表明墓碑是儿孙辈所立,完整的碑头有精细的花纹和龙凤戏珠雕刻。据此推测,墓主人生前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妇女。盗墓者究竟从坟里盗走了什么东西呢?现场已经难觅蛛丝马迹。

 

      在一处地势高的地点,立着一座高大的墓碑,十分显眼,坟墓风水不错,墓前有几棵高大的松柏,还能看到滇池。走近一看,尽管墓用大量石头结实地围砌着,但墓碑侧面还是被挖开了一个大口,清晰能看到里面被破坏的棺木。棺木盖被扔在墓碑前,上面的黑红漆以及黄色花纹仍清晰可见。墓碑高2米左右,上面刻着字,表明这是民国时期的夫妻合葬墓,里面有两副棺木,右侧棺木损坏严重,里面被掏空。

责任编辑:八宝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