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贼影频现600年家族墓1年盗4次 文保设备不如贼专业
昨天是国家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30周年,早报曾多次报道过的即墨600岁蓝氏家族古墓群被多次盗挖,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昨天清晨,在盟旺山上晨练的市民又一次发现了盗墓贼身影。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原来盗挖的墓洞里,一段古青砖墓墙已经露了出来,但盗墓贼却没能深挖。据即墨博物馆专家称,虽然这里是600年前的蓝氏家族古墓群,并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平时保护起来有一定难度。
被挖墓洞露出古青砖
“你看,这是刚刚被挖出的墓洞,墓墙的古砖已经露出来了。”昨天上午,根据市民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位于即墨经济开发区的盟旺山顶看到,在一个大土堆北侧,出现了一个大墓洞,并且有明显的新挖痕迹,周边到处散落着古代大青砖,在被挖开的墓穴里,一道由青砖砌成的墓墙已经露出,墓穴深处也有大量古青砖出现。
“也不知道墓穴里挖出什么宝贝没有,早上晨练的几名市民看到有人在这里挖洞盗墓。”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家就住在盟旺山附近,平时经常到山上晨练,昨天早上,他和几个好友到山上跑步时,突然发现有人在山头挖东西,当他们走近时,看到两名男子拿着铁锹等工具快速离去,其中一个男子身上还背着什么东西。李先生等人跑过去一看,原来的古墓群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盗洞。
家族古墓一年4次被盗
“盟旺山上的古墓群,是即墨有名的蓝氏家族古墓,距今有600多年了。”昨天上午,记者从即墨博物馆了解到,盟旺山古墓群是即墨五大姓之一的蓝氏家族墓群,许多人都觉得这里有宝贝,才引来盗墓贼纷纷寻宝。但目前这个墓群还没有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尽管文物专家以前也对此地做过研究,但不能确定这里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从3年前,这个古墓群就开始频遭盗挖,今年就曾有4次出现盗挖痕迹,可能里面真的有宝贝,要不然这些盗墓贼,怎么可能频频下黑手。记者在这个蓝氏家族墓群周边看到,个别墓顶也曾出现被盗挖的痕迹,但究竟盗走了什么宝贝,可能只有盗墓贼知道。李先生说,这已经是他第四次看到盗墓贼的身影了。
王吉墓群曾遭多次黑手
“这里是有名的汉代王吉墓群,也曾多次被盗挖,听说当时被盗走了不少宝贝。”昨天上午,记者在即墨温泉镇石桥村采访时,当地一名村民刘先生告诉记者,随后记者来到村南侧的一个小山包上看到,几处盗墓洞还十分清晰。刘先生告诉记者,听说这里是汉代王吉墓群,这几年连续多次被盗,由于当地村民对墓群并不了解,被盗后才知道这里有宝贝,就纷纷来到这里寻宝。后来,附近村民在农作时都能从地里捡到铜钱等文物。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即墨东部的温泉西皋虞村西北一片山地中看到,一个写有王吉墓群和青岛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大石碑周围,有10个很大的土堆,这便是有名的王吉汉代古墓群。当地村民介绍,古墓四周都是农田,白天田地里常有村民,可到了晚上,古墓离村子也远,如果这时有人来挖墓,很难被人发现。王吉古墓群曾经被人盗过数次,都是盗墓贼趁黑夜来挖的。记者看到,王吉墓群四周三面环山,位置比较偏远,如果晚上有人来盗墓,真是让人防不胜防。
王吉墓群
汉代王吉墓群地处温泉镇西皋虞村西北1500余米处,三面环山,南朝大海,自北向南顺势低缓,为汉代王吉家族墓地。王吉,字子阳,汉代琅琊皋虞人。官至博士、谏大夫,为一代名宦,被后人誉为即墨九贤之一。王吉公元前49年葬此之后,其子丞相王俊、孙大司空王崇等数十后人均葬于此。王吉墓群1982年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蓝氏家族墓群
据《即墨蓝氏族谱》元代世系记载,元初蓝氏四世蓝珍任武义大将军总领监军,其余授千户、百户、镇抚、防御、察官、教谕、劝课官者二十余人。据即墨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蓝氏家族人才辈出,其中,蓝章(1453-1526年)字文绣,号大崂山翁。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任婺源与潜山县令,皆有政声,反擢贵州道监察御史,巡按浙江、山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右廷尉。
野外文物保护缺乏资金
文物保护部门使用的“设备”还不如盗墓贼手中的“专业”
昨天是国家文物保护法颁布实施30周年,采访中,多名文物工作者和专家对保护文物提出一些建议看法。即墨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对一些重要野外文物,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旅游开发建成原址保护,通过旅游带来的资金对文物起到保护。也可由当地主管部门牵头成立文物保护基金组织或者保护协会,募集文物保护资金。对所有野外文物,聘请有专业技能的相关人员实施专职巡查保护。另外,凡是大型施工工地,必须先由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探测,以免对文物造成破坏。
谈起野外文物保护,多名从事文物保护的工作人员感叹道,在文物保护地设立一个石碑保护标志,按每个3000元至5000元计算,仅此一项就是不菲的数目。由于经费不足,有些明明是重要文物,却迟迟没有设立标志。
“我们也想好好保护,但实在是没钱。”采访中,一名文物工作者告诉记者,每年下拨到他们文物保护部门的经费不足20万元,因缺乏资金,他们现在使用的设备非常“低级”,现在一些盗墓贼使用的设备比他们这些专业人士还要 “专业”,到了抢救发掘古墓和遗址时,他们还要出去外借设备。加上现有各县市文物保护部门人力匮乏,所以对于文物保护这件事上,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