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就“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磋商
2015-05-24 10:28:12 来源:中国广播网 已浏览次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申遗,本是指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以某一地区的特殊遗产价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行为,这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一种专业性手段。但是日本的一项申遗活动却遭到韩国的强烈反对。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申遗,本是指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以某一地区的特殊遗产价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行为,这是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的一种专业性手段。但是日本的一项申遗活动却遭到韩国的强烈反对。
22号,日本东京迎来了一批韩国官员,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同日本进行交涉,力图阻止日本为“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有评论认为,“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同时也走向了扩张之路。那么所谓的“明治工业革命遗址”在这其间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明治工业革命遗产”全称为“日本明治时代的工业革命遗产?九州、山口及相关地区”,分布在8个地区,包括造船、钢铁、煤炭等行业的23处遗产。
在申遗项目里,位于福冈县的“旧官营八幡制铁所”是以甲午战争中国赔款为创设资金,从德国引进全套设备和技术建立的。日本政府曾将这里作为二战前日本最大的国营钢铁厂,以生产炮架、军舰材料等军火器材为主。二战期间,日军使用的战舰、坦克等重武器,大量采用的就是八幡制铁所生产的钢材。
此外据相关资料介绍,从1905年至1945年,日本从中国抚顺掠走的近两亿吨优质煤炭以及1938年至1945年从湖北大冶开采掠夺的420万吨铁矿石等原材料都主要供给这座钢铁厂。
根据韩国方面掌握的数据,日本在二战期间曾强征大约5.7万名朝鲜半岛劳工,强迫他们在申遗的日本厂矿内从事非人的劳作,以致大量人员死亡。因此,“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一事从一开始就引发韩国的强烈不满。
韩国总统朴槿惠20日在会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时首次表明态度,反对日本申遗。韩国外交部发言人鲁光镒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果被政治化,责任在于日本。
鲁光镒:大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担忧韩日之间的矛盾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政治化。希望韩日通过协商圆满解决问题。日本政府不顾韩方反对,执意为“明治工业革命遗产”申遗,导致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政治化的责任在于日本。
然而,在22号下午的交涉过程中,日韩双方就“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一事各执一词,交涉无果而终。《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刘军国介绍。
刘军国:日韩两国政府22号下午在东京的日本外务省举行了有关“明治产业革命遗产”申遗的政府间磋商。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此次磋商时间大约3个小时。在磋商中,日本政府代表以“相关遗产是日本合并韩国之前,1850年之后50年间,日本产业化迅速发展的象征”为理由,再次寻求韩国对于未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解。韩国政府再次向日本政府表达了“明治产业革命遗产”包含强征朝鲜劳工的设施,反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此次谈判没有取得进展,日韩两国各执一词。
尽管遭到韩国和中国的反对,但安倍晋三近日还是派出了8名特使前往德国、波兰等十五国展开游说,企图获得这些国家的支持,从而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为“明治工业革命遗址”投下赞成票。
日本为何执意要为“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日本政府给出的理由是,这是日本成为强国的重要象征,值得大书特书。
刘军国:在日本政府为明治工业革命遗产申遗设立的网站主页上针对申遗理由如下陈述:我国的近代化是自幕府时代末期引入西洋技术以来,在非西洋地区首次在极短时间内实现飞跃性发展,这在世界历史上也非常值得大书特书。这些遗产是证明造船、钢铁、煤炭等重工业领域的西洋技术转移的史无前例的遗产,也是用来诉说日本作为非西洋地区完成近代化,成为经济大国的极其重要的遗产。然而,对地方政府来说,希望借助“申遗”则是为了提高当地知名度,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安倍政府之所以力争要在2015年将“明治工业革命遗址”申遗成功,是因为对日本来说,2015年正是所谓“日清战争”,也就是甲午战争获胜120周年,也是日俄战争获胜110周年。这其中的用心值得玩味。
日本一桥大学名誉教授田中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现在的安倍政权下,日本存在严重的割裂历史的倾向。
田中宏:听说这件事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里不是有强制劳工问题的地方吗?后来果然韩国和中国提出了反对意见。我认为中韩的反对和批评是理所应当的。我一直从事强制劳工研究,比如说这次申遗名单中非常有名的长崎军舰岛,就有很多中国劳工被强制劳动并死在那里,但现在这些事实根本没有提及。不但没有建设死难劳工的慰灵碑,反而是设法抹掉自己的负面历史,这种传承历史的方式不仅不适合申请世界遗产,而且会给人类的未来带来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