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结束往往意味劫掠开始 利文物遭破坏危险大增

联合国的文化机构今天说,到目前为止,利比亚的文物古迹在内战中基本完好无损,但卡扎菲死后,它们面临的遭劫掠和动乱破坏的风险可能更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有关保护利比亚遗产的会议上提醒与会代表,卡扎菲之死可能预示着利比亚的文物古迹面临风险,正如萨达姆·侯赛因倒台后,伊拉克的数千件考古文物流失。

博科娃说:“我们完全清楚,在极其不稳定的时期,文物古迹遭劫掠的危险最大。”她还指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提醒艺术商和邻国警惕非法买卖。

利比亚被统治地中海的大多数文明征服过,拥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5处世界文化遗址,如古罗马遗迹大莱普提斯古城和古腓尼基人的商栈塞卜拉泰。

一个调查团9月前往利比亚,评估历时7个月的冲突造成的破坏。调查团称,利比亚许多易受影响的文物古迹没有遭到毁坏,其中一个原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北约领导的联盟提供了重要文化遗址的地理坐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文化事务的助理总干事弗朗切斯科·班达林说:“风险依然存在,因为局势尚未稳定。我们看到过其他例子,就像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冲突结束后的时期是最危险的。因为有大量武器、众多武装力量和许多不稳定因素……这正是劫掠开始的时候。”

在伊拉克,美军2003年占领巴格达后,数千件文物被盗,只有一部分文物后来在国际刑警组织的帮助下被追回。

到目前为止,利比亚只发生过一起重大失窃事件,共8000枚硬币和其他珍贵人工制品丢失。博科娃称这起事件为“自然灾害”。

沿海国家利比亚拥有旅游业繁荣发展的一切必要条件:温暖的气候、海滩、文物古迹等。

但与每年迎接数百万游客的突尼斯和埃及的古迹不同,自从1969年卡扎菲发动革命以来,利比亚的文物古迹很少有外国人参观。

旅游业可能有助于利比亚经济摆脱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博科娃说:“利比亚的世界文化遗址,更广泛地说,其文化遗址和财富是重建的引擎之一。”

 

责任编辑:ZF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