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郑州退休老教师收藏日军侵华物证3000余件30年
李海生老人和他的藏品“第一战区郑州受降纪念”日本军刀
71岁的郑州退休老教师李海生坚持收藏日军侵华物证30年,藏品三千余件,并自找空间展览,只为让更多人铭记历史。昨天,他的第一号藏品“第一战区郑州受降纪念”日本军刀更是首次示人,而之所以这样做,正源于国仇家恨的交织。
“抗战胜利纪念日快到了,我想把这个给咱郑州人看看”
推开郑州市建新街小学艺术教室的门,满满四大玻璃展柜的展品,还有数不清的摆件挂件映入眼帘,恍惚间还以为来到了抗战纪念馆。
昨天,在热心市民李海生的邀请下,记者来到他的艺术教室兼“日军侵华物证展览馆”,见识老先生精心收藏的一把日本军刀。
这可不是一般的军刀,李海生一丝不苟地介绍,“这是郑州受降时接收的,一直珍藏没拿出来过,快到抗战胜利纪念日了,我想让咱郑州老百姓看看!”
长约一米的军刀,掂起来分量十足,铜柄上缠着铝丝,镌刻着四朵樱花,拔出鞘来,寒光逼人。刀鞘上介于黄绿之间的日军草色漆依稀可见,用白漆书写的“第一战区郑州受降纪念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二日”,略显褪色斑驳。
“从刀柄的材质上推断,应该为大佐级别的军官所有。”李海生说,这把刀也是偶得。十五年前,他照例得闲时跑去太原南 宫附近的夜市转悠,四处打听哪里有日军侵华的相关物件,一个小伙子就拿着刀出现了。
“他说家里长辈是老八路,这刀是从国民党军队手里得来的,我一看可乐坏了,上面写的是咱郑州受降纪念,对咱郑州人来说意义非凡。”李海生两眼放光,“我故意撇着普通话跟他砍价,最后花了五万买到手。”
丰富藏品堪比博物馆,每一段都有故事
除了军刀这个一号藏品,李海生还收藏着日本国旗、军装衣帽、枪弹、报章资料等,琳琅满目,每一段背后都有着曲折的历史。
有一把日本短刀,也是李海生十多年前从太原淘来的,“为啥说它坎坷呢?刀柄上的‘抗日杀敌’四个字就能告诉我们!”原来,李海生仔细观察得出了这样的推测:短刀最初为日本人所有,后被中国军人缴获,刻上了“抗日杀敌”明志,不知何故又被侵华日军或者伪军夺了去,用漆覆盖了这四个字,而最后一次变化显然是重回中国人之手,因为那层漆又被人为剥掉了。
有一张纸已泛黄的在中国战死日本将官名单,上面有每个人战死的时间和地点。“名单上的吉川贞佐,1940年5月17日在开封陕甘会馆被刺杀,这段历史经开封当地的民间文史研究学者证实,确实存在,当年是被孤胆英雄吴凤翔击毙。”李海生显然做了不少查证。
对日军侵华物证的收藏,几乎花光了李海生的全部积蓄,衣着朴素、手机只有电话和短信功能,他却毫不在意。“之所以这样做,是国仇家恨堆积在一起了,没有受过伤的人不会懂。”李海生感慨道。
原来,儿时本在安阳的家被日军摧毁,李海生随家人逃到郑州。他的哥哥也被日军的炸弹所伤,头部留下两个永久的疤痕,还一度影响他娶妻。这些伤痛也在李海生幼小的心灵里扎下根,成就了他如今的家国情怀。
今年71岁的李海生,身体硬朗,1米75的个子,挺拔矫健。退休后他还在教孩子们学钢琴,教室也就成了日军侵华物证展览馆。上课之余,他都会就着实物、给孩子们详细地讲述那段历史。此外,古玩城里还有另一间展室,收藏着两千余件抗战相关的老物件。比起爱好,做这些对他来说更像责任,“证据我都有,日本人别想再抵赖。”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