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分享才是“大有” 记收藏家朱海彬
2015-08-11 17:00:4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已浏览次
近几年,收藏家朱海彬先后向中国美术馆、北京民俗博物馆、周口市博物馆、开封大相国寺等捐赠其藏品。他所捐赠的文物涵盖汉唐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数量高达334件。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称:“在市场经济下,作为收藏大家的朱海彬看到的却是藏品的社会价值,情愿将藏品捐献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他是广大收藏家学习的榜样。”
朱海彬出生在河南太康的一个古玩世家,耳濡目染爱上了收藏。从最初收藏铜钱和邮票,到后来专心收藏陶瓷玩具和文房用品,他对古人的崇拜之情愈加强烈:“与现代人的浮躁相比,古人有一颗审美的心灵,他们对生活充满美好情趣。”
朱海彬的藏品有2000多件。谈起这些藏品的来源,他兴致勃勃地告诉笔者:“30年了,哪里淘的都有。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很多窑口,仅河南就有上百个。你看这个唐代的粉盒,还有清代的砚滴,这两件都是从郑州古玩市场淘来的。通过这些藏品,我发现古代文人很懂得审美。”朱海彬随手拿出一个小摆件说:“你看这个‘福禄寿’,还有渔翁小摆件,多生动!是摆在案台上供文人读书之余把玩的。”
每天,朱海彬读书、思考与研究之余,就会赏玩自己的藏品。这些藏品,让他一次又一次走近创作者的心灵世界,那是一个神秘的天地,仿佛畅游在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虽隔千年时空,仍能找到一种对话感。日复一日,这些藏品也渗透了自己的情感,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在朱海彬的书架上,上层陶瓷玩具零散摆放其中,下层只见收藏盒排列其中,每个小盒分为15格,一件件藏品整齐地躺在里面。有宋代磁州窑的白底黑花人物,有唐代巩县窑的三彩动物,有金代红绿彩人物……一个个神态各异,活灵活现。
凭借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通晓,朱海彬淘到了许多珍贵的瓷器。他发现,古人制作陶瓷器物时,往往遵循一定章法。陶瓷技艺虽然代代相传,但规矩是不变的。“你看,古人创作每一件作品,都是很花心思的,其中的寓意多是美好心愿。比如猴抱鸡,‘鸡’呼应‘吉’,猴骑在马上,意为马上封侯;大猴背小猴,意味辈辈封侯;小猴坐在大象上,代表封侯拜相。”朱海彬指着一个笔架解释道。
在谈到一件文物的市场价值时,他立刻严肃起来,“文物无价,若只想着它们值多少钱,学不到真学问。”在朱海彬看来,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还有潜在的心灵世界。
“赏玩陶瓷器物等于穿越历史,探寻古人的心灵世界。随着收藏者的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的增加,心灵自然而然地接通那些创作者的灵魂。呈现在你面前的一件件文物,就变成了充满生命力和个性情感的文化世界。”他认为,陶瓷玩具和文房摆件虽小,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特定时期审美情趣。
朱海彬把自己心爱的藏品捐赠给多家博物馆,在他看来,这比用文物换钱更有意义。书架上厚厚一沓捐赠证书鲜红耀眼,承载着朱海彬30年的心血和精神追求。
今年5月7日,朱海彬向河南周口市博物馆捐赠文物25件,包括齐家文化红陶杯、东晋青瓷罐、东汉抚耳听乐佣、宋代绿釉印花灯等。其中,陶瓷器24件,石刻1件,周口市博物馆馆长周建山认为,朱海彬捐赠的这批文物,时代从原始社会一直跨越到清代,部分藏品较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2012年,朱海彬曾向中国美术馆一次性捐赠中国古代陶瓷玩具186件(套)。2014年,他又向该馆捐赠了82件(套)的藏品。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认为,朱海彬捐赠的这批精美的古代玩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特别是唐代巩县窑的三彩人物和动物玩具,存世量稀少,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这批作品体系完备,涵盖汉唐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对于丰富国家民间美术收藏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6月,朱海彬向北京民俗博物馆捐赠古代民间陶瓷玩具37件。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长曹彦生认为,这些古代民间陶瓷玩具丰富了博物馆民间游艺类别的馆藏,对于研究北京和华北地区的民俗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今年,朱海彬向第四纪冰川遗迹博物馆捐献史前文明时期禽鸟古笛一件,如今这件文物藏品已成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中国美术馆颁给朱海彬捐赠文物证书上,笔者看到一个青釉骑马射箭人物俑照片,这件藏品雕塑线条流畅,刻画精巧传神,动感十足。“你知道神韵是什么吗?神韵就是你第一眼看上去,像见到了一位熟人。他是一个真正的人,就站在那,看着你。那就是神韵了,这是现代人模仿不出来的。我只把最好的文物捐给博物馆,让人们共同享受文化遗产。”朱海彬说。
“你说藏品就像你的孩子,捐出来给博物馆,你就没有了啊?”面对笔者的问题,朱海彬爽朗地大笑:“对于收藏者来说,藏品放在家里,只有你一个人玩赏,这是‘小有’;你把这些文物放在博物馆里,和更多的人分享,社会价值体现出来了,这是收藏者的‘大有’。”他认为,把知识和文化传播出去,让人们欣赏、热爱中国的历史文化,那才是一个收藏家的最高境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