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易逝,风格永存:糕点模的多元魅力

“糕点”这个词语,原意是“饿时略为进食”,后来演变为“略进食物”的意思。早在2500年前的楚辞中已有对“糕点”的记载,从一些诗歌或历代生活纪录中得知,今日的糕点,大部份是古时的小吃渐渐演变,不断改进而来。酒足饭饱之余,很少有人会去追究这些雅致的糕点从何而来?那些糕点上令人赏心悦目的纹饰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纹饰是如何被雕刻的,又是怎样辗转来到了芸芸众生的唇齿之间?时光飞逝,糕点模具带着它们各自独有的魅力走过层层岁月尘埃,又重新走回了人们的视线里。

      “糕点”这个词语,原意是“饿时略为进食”,后来演变为“略进食物”的意思。早在2500年前的楚辞中已有对“糕点”的记载,从一些诗歌或历代生活纪录中得知,今日的糕点,大部份是古时的小吃渐渐演变,不断改进而来。糕点的蓬勃时期则是在本世纪20年代初才真正开始,原因是当时“满清”后人不用工作,无事可做之余终日流连饮食场所,以致酒楼茶室数目激增,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各大茶室及酒楼均各自推出不同点心、糕点,令本来已是种类繁多的糕点更见多变。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金鱼 糕点模


      酒足饭饱之余,很少有人会去追究这些雅致的糕点从何而来?那些糕点上令人赏心悦目的纹饰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些纹饰是如何被雕刻的,又是怎样辗转来到了芸芸众生的唇齿之间?时光飞逝,糕点模具带着它们各自独有的魅力走过层层岁月尘埃,又重新走回了人们的视线里。中国传统的手作糕点模,承载的是中国人骨子里抹不去的对家的记忆,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以及泱泱大国对文化孜孜不倦的求索与坚守。

 

      作家董桥在《立春前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崔大嫂捎来苏杭糕仔给我怀旧,说这些糕点是闽南、苏杭一带的传统甜点,老辈人叫干糕,闽南话叫糕仔,古人出远门路上吃的干粮,生糯米磨粉 蒸熟,里头融些芝麻、梅子、桂花,江南人从小吃到老。老崔连做糕仔的饼模都带了几个出来,木头雕花,一块木头雕两个模子,说是古董,回美国挂在墙上是装饰 品。” 董桥在文中提到的“饼模”就是传统的糕点模具,他在文中提到的另外一点是,糕点模具被华侨带到美国挂在墙上做装饰品。由此可见,作为传统手作工艺的糕点模在当今的价值多元化发展。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糕点模


      为了了解传统手作工艺糕点模的时代价值和发展现状,中国文物网采访了糕点模具收藏家张忠强,张忠强收藏糕点模具已有20多年,藏品2000余件,对于糕点模具的多元化发展,他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从我经营糕点模具这十几年来看,老模子越来越少了,而且价格越来越贵了,不仅是西方人在收集,我们的老华侨也在收集,因为它能够看到很多中华文化的元素,现在更多的是年轻人在收集,老东西有限但是收集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出现的新现象很值得大家探讨,他们收集这些传统糕点模具并不是做糕点,而是做家中的饰物,很有意思。甚至是做其他的用途,比如说,摆在起居室门口放钥匙、名片、首饰等,所以它多元化了、个性化了。这样就赋予它一个新的审美。”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雕刻越来越普及,糕点模具是否将要面临被取代的危险呢?对此,张忠强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更多的民众选择用木制材料,而不是不锈钢、PVC塑料,因为老的东西是有故事的,新的作品是从零开始的,是一张白纸。当然,电脑雕刻的也非常好,保证了传统的木制材料,造型也是传统的造型,雕刻工艺很精美,不仅效率提高了,成本也降低了,广大民众用得起。但是它也有不足,100个模子一个样,如果是民间艺人手工雕刻的,100个模子100个样,手工雕刻的价值更高一些。”

 

      随着传统木器的发展,糕点模在未来必然会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电脑雕刻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是重新唤起民间艺人对传统艺术的追求、执着、坚持则显得尤其重要。好的作品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它价值的回归。手工雕刻的糕点模具则更加精美,更加富有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将渐渐找回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商品价值属性。

 

      相关链接

 

       张忠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传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89年开始收藏糕点模具,收藏糕点模具几千余块。2000年起,张忠强响应政府关于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号召,将民俗知识的文化讲解、制作、教学送进校园。张忠强还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先后走进英国大使馆、西班牙大使馆、法国大使馆,德国西门子公司、诺基亚公司等,为外国人群讲述北京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小蓝 (本文为中国文物网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