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苏州开幕

  4月6日,以“重识文化身份,再现往昔风貌”为主题的2016年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在世界遗产城市——苏州开幕。本次大会由西交利物浦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和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挪威等约150名中外专家、学者齐聚西交利物浦大学,将在为期3天的分主题论坛中交流探讨当代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及历史进程。

  大会公开征文以期听取不同声音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受到中央重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批判当前“千城一面”的城镇化问题,而应“让居民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强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日益复杂的文化遗产研究与不断涌现的遗产保护实践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建设提出更高的挑战。本次大会针对“重识文化身份,再现往昔风貌”主题和三个分主题“文化遗产叙事”、“文化遗产政治”以及“文化遗产商品化”公开征文,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会议论文,收录了20篇杰出研究论文在会议中发表。

  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席酉民认为,当中国社会进入到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的阶段,遇到了很多矛盾冲突,比如现代文明和历史传承的冲突、文化保护和当下生活的冲突等,如何看待历史文化遗产在未来社会中的价值,是保护?是复原?还是保留?这里有很多学术的争论值得探讨。

  “此次会议吸引了全球的相关专家学者,希望听取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观点声音,探讨在中国快速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不制造更多的错误,把过去的历史更好地继承下来,借鉴全球的经验,让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对未来的发展更和谐、更有价值。”席酉民教授说。

  苏州坚持“整体保护古城历史风貌”

  英国利物浦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Barry Godfrey教授表示,在利物浦的城市发展中也遇到了类似问题,比如利物浦想要建立一个新的港口以进一步发展经济,但这样势必要拆除一些旧的历史水岸建筑等,而这些水岸建筑其实很重要,就是利物浦身份的象征。

  苏州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2500多年的城市年轮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苏州30多年的名城保护历程,始终坚持‘整体保护古城历史风貌’的总方针,名城保护工作沿着‘科学规划、积极探索、慎重起步、扎实推进’的道路稳步前进,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名城保护与复兴的新路。”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和规划国土局副局长黄依群说。

  黄依群表示,作为承担苏州古城保护主体责任的姑苏区、保护区,将根据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内外因素变化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处理好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名城保护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真正的历史建筑可以再生,但不可复制”

  主题发言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表示,中国经过30年的城市改造之后,最近有了“城市修补”的提法,“这是对形态残缺不全、功能衰败不堪的旧城区和历史街区而言,我认为应涵盖保存、修复、再生等多方面,与城市的‘有机更新’互为依托,相辅相成。”

  常青教授指出,保护不等于保存,修复不等于仿古,“有些早期历史建筑由于演变成了后期的风格,常常会被拆除或改建,以一个模仿初期时类似式样的赝品代之,这种情况在全国各地多有发生,比如拆除清代的、民国的原物,而去仿建唐或宋元式样的新建筑,再如到处可见的仿古一条街,不少都是‘拆真造假’形成的。”

  “翻新不等于创新,再生不等于复制”常青表示,要克制那些以“创新”为名,与历史实存比肩争风的肆意发挥。对于保护实践而言,对历史遗产抱持着敬畏之心的新旧共生设计,其实是最难、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专业行为。残破、衰落或废弃的历史建筑可以通过修复或活化获得再生,但复制的历史建筑是没有多少历史价值的。比如影视城里仿造的历史建筑,即便再像,也只是一处假古董,属于主题园范畴。“这与文化遗产没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真正的历史建筑可以再生,但不可复制。”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