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在湖州首发
2016-03-29 10:43:46 作者:楼航燕 来源:浙江文物网 已浏览次
3月25日,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湖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吴兴区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一书的首发式在湖州博物馆隆重举行。首发式由湖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宋捷主持,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闵云、国际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首席代表饶赛佩、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馆文化处阿黛尔•洛巴索、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袁亚春等先后致辞。为了加深大家对书的内容的了解,意大利比萨大学教授Claudio Zanier在赠书仪式后为大家带来一场有关此书的讲座。
150多年前,一位意大利人G.B. Castellani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湖州,在那里进行了一场中意两国养蚕技法的比较实验。比较的一方是新兴的意大利近代蚕桑专家,另一方是有着几千年传统蚕桑文化的中国农民。无论孰优孰劣,这场比赛最终湮灭于历史的尘埃,渐渐为人们所淡忘。150年后,另一位意大利人Claudio Zanier教授,来到杭州,带来了意大利文版的《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就此揭开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世纪中叶,在欧洲肆虐十数年之久的蚕微粒子病,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创意大利的丝绸生产,使其在地中海地区的霸主地位一去不返。为了寻找健康的蚕种,探索对抗蚕病的科学方法,意大利蚕桑专家卡斯特拉尼率领一支由7人组成的科考、商业探险队于1859年来到中国,在浙江湖州逗留近两个月,对该地区的养蚕法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并进行养蚕比较实验。他亲自用意大利方法养蚕,并雇用两位中国人用传统的中国方法养蚕。卡斯特拉尼每天都对两个实验进行仔细、详尽地记录。这些笔记构成了他后来出版的,即首发的这本书的核心内容。
赵丰说,这是反映湖州丝绸历史的重要见证,是中国丝绸历史的珍贵图像,更是中国意大利在近代丝绸科技文化交流的灿烂一页。为了使这部反映中意蚕桑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献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组成了翻译团队,中译者和英译者分别是中国丝绸博物馆的楼航燕、余楠楠和Zanier教授的助手保罗。马蒂尼。浙江大学出版社将其中、英双语版本同时出版。
本书正文共24个章节,作者从湖州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开始着手,详细地描述了当地蚕桑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养蚕前期的准备工作以及从蚕种催青到熟蚕上蔟的整个家蚕饲养过程。在最后,作者还对用中国和意大利两种不同方法养蚕的对比实验以及其结果进行了客观地阐述和评价。Zanier教授专门为此书撰写论文,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探险队的组建以及其远征的路线等;本书图片的收藏者Giuseppe Vanzella的论文“摄影师在中国”介绍探险队随行的欧洲著名摄影师Giacomo Canevade的生平及其在欧洲艺术界的影响力;赵丰为此作了序。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