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博系统研讨博物馆功能

  “博物馆的公众教育不仅有可为,还要有所为,更应大有作为。”2月15日,陕西省西安博物院院长张颖岚在西安博物院召开的“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深化巩固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座谈研讨会上指出,强化博物馆教育职责,发挥“大学校”的教育功能,博物馆需要实现由“物”到“人”的观念转变,重新思考和科学定位博物馆的使命,树立起以“公众教育”为纽带的博物馆运营理念,以主动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升西安市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此次研讨会的与会代表分别从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创新宣教模式、拓展公共文化活动等不同角度,就如何深化巩固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展开激烈讨论。陕西省文物局、西安市文博系统相关单位负责人100余人参加会议。

  近年来,在西安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西安市登记备案的博物馆数量已达113座,公众的认知度和需求也有所增长。西安市文物局局长郑育林表示,从2013年起,西安把提升博物馆公众教育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作为巩固深化“博物馆城”建设成果的重要途径,组织召开了学术研讨会、现场经验交流会、示范案例观摩会等,目前已初见成效,仅2015年,西安全市各博物馆共开展“我们的节日”“乐知学堂”“史前工场”各类公众教育和公共文化活动400余次,举办各类临展200余次。博物馆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现代博物馆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围绕的主线就是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公众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西安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郭治华在发言中指出,对博物馆工作者来说,就是把博物馆“高雅文化”通过创新转化成大众文化,把历史文化精髓通过凝炼做成大众通俗文化,以此拉近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随着社会对博物馆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有条件的博物馆还应逐渐向多功能的文化教育中心方向发展,博物馆教育的内容及方式也将更加丰富多彩。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对公众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博物馆将进一步走向社会,走近民众。与会的博物馆人纷纷表示,要转型发展,大胆创新,努力把博物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大学校。同时,各博物馆将把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基本任务,积极开展好有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多样性的公众教育工作,为改革和推进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