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抗战文艺作品整理与研究》系列图书出版发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挖掘传播抗战文化正能量,全面拓展革命史、文化史、艺术史等领域研究视野,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联合整理出版的《八路军抗战文艺作品整理与研究》系列图书近日正式面世。

 

  该系列分为小说、报告文学、诗歌、话剧、戏曲曲艺、木刻版画等6卷,共7个分册,主要来源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藏当代十分罕见的抗战时期根据地军民创作的文艺、文学及美术作品原件,其中绝大部分作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公开整理出版。这项工作立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由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与武汉大学出版社共同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协作完成,在跨文学实证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2015年12月25日,《八路军抗战文艺作品整理与研究》新书发布会暨出版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出版社举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以及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进行研讨,中国新闻出版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出版科学》等多家媒体参加了会议。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从事八路军抗战研究近30年,他主要讲述了丛书的创作背景,如选题的缘起、史料的筛选等。他认为丛书的整理与出版是武汉大学出版社与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合作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值得骄傲的一件大事,“希望以后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很多次的合作,把我们馆藏的东西展示出来,把珍贵的、稀缺的东西展示出来,更多地把抗战历史告诉读者”,“为我们以后的抗战研究提供更多的、更真实的材料”。作为《八路军抗战文艺作品整理与研究》(木刻版画卷)的作者,他非常认同木刻版画作品在抗战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在这本书中,他选取了85位版画家的387幅作品,分8个板块进行了介绍与研究。整个过程如他所言,是困难重重(如版画作品的印刷效果不佳,修图费时费力等)而又收获颇丰的。

 

  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分社社长胡程立细致梳理了这套书的出版过程,在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的15个月中,武汉大学出版社学术分社的全体编辑从选题论证到作品分次采集与增补,再到整理和编辑加工思路的统一与执行,步步稳扎稳打,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她的深切体会是,这次八路军抗战文艺作品的整理与出版“是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第一次以双重的身份参与的出版活动,既以作者的身份参与了书稿的整理工作,又以编辑的身份完成了编辑加工的过程,这是一次编校合一、编著合一的过程”,“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是今后需要继续保持的”。

 

  武汉大学出版社党委书记柳芳是本套书的主要策划人,她在会上首先转达了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胡德坤先生对丛书的评价:“党中央高度重视抗战史研究,八路军抗战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八路军抗战文艺作品的整理与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武汉大学出版社能进一步挖掘。”紧接着她讲述了这套丛书的策划缘起,即“乡土情怀”、“红色情怀”、“出版情怀”这三种情感与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经历的意外碰撞,而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支持与承担责任的勇气让这部作品从思路变为实实在在的出版物,各分卷由专家撰写的研究性文字又为作品增色不少。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宋俭说,这套书的整理出版意义重大,首先是珍贵史料的整理与开发,于研究极有益,可以作为根据地建设研究的一套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其次是出版社与纪念馆合作开发史料的模式,对纪念馆进行文物开发与保护具有启示意义,这次的合作模式可以继续推广。对于作品本身,他认为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如“整理与研究”中对“研究”部分内容的充实,书后可以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藏文献目录供读者查阅等。

 

  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晓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龙飞以历史学者的视角分别作了发言。何晓明教授认为,这套书非常厚重,史料价值极其珍贵,社会效益明显。从历史学的角度,它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留下来的历史痕迹;从文学史的角度,它是中国文学史重要部分的一种补充;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它反映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民众的社会生活。何晓明老师特别强调了这次合作对档案馆、纪念馆等单位进行史料开发与利用的重要借鉴意义,并与各位学者讨论了音乐卷的补充收录问题。王龙飞对这套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价,他用“惊喜”这个词表达了个人的阅读体验。他认为,就地位而言,丛书在已有的抗战文艺作品中独树一帜,具有奠基性;就选题而言,丛书选材独特,填补了空白,具有原创价值,是“很有诚意的一套作品”;就质量而言,丛书编校水平较高;就内容而言,该套作品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如他提到丛书中各处存在的“打老婆”细节从一个侧面应验了当时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基础等。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樊星、副教授荣光启分别为小说卷与诗歌卷撰写了序言,两位学者在这次会议上也对整套作品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樊星回顾了抗战史纪念历程,他认为,人们渴望感受历史的丰富性,因而那些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作品其实是非常受人欢迎的。他以小说卷中的《美满家庭》为例,分析了这篇文章对当时历史的“还原”,并进一步指出,《八路军抗战文艺作品整理与研究》系列图书做到了对历史的“还原”,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文化价值。荣光启认为,《八路军抗战文艺作品整理与研究》全面展现了文学接纳现实的不同形式,将“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画卷”呈现给今人,文学史料价值极大。而他自己作为文学爱好者,深觉这部作品读起来有趣、有味。他以诗歌卷为例,提出阅读作品之后的思考:在特定时代,文学的社会功能是什么样的?诗歌对社会现实又是如何接纳的等。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