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前期研究研讨会在宁波召开

  10 月17 日,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落成一周年之际,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三五’ 规划暨‘海上丝绸之路’ 申遗前期研究” 研讨会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召开。柴晓明、刘曙光等出席会议,来自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市的专家学者代表约40 余人参加了会议。

  参会代表对“十二五” 期间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与评价,并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十三五” 规划的总体思路与具体方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代表就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定义和时空框架广泛交换了意见,广州、宁波等“海丝” 申遗城市代表以及福建、广东、山东、江苏等省的代表对各省市的申遗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会议代表分析了海丝申遗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重申各申遗城市应加强协调与合作,推动海丝申遗工作走向深入。

  代表们参观了在宁波基地举办的全面反映我国水下考古近三十年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的“水下考古在中国” 专题陈列。该陈列内容为“机

  构与人员” “技术与装备” “调查与发掘” “保护与交流” “规划与展望” 等五个版块,其中“调查与发掘” 版块共展出“南海Ⅰ号” “南澳Ⅰ号” “碗礁Ⅰ号” “半洋礁Ⅰ号”、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中山舰、“小白礁Ⅰ号” 等7 个国家级重点水下考古项目的珍贵出水文物200 余件,部分文物为首次对外展出。此外,基地内还专门开辟有沉船修复展示室,那里既是“小白礁Ⅰ号” 船体保护修复的工作场所,也是“水下考古在中国” 专题陈列的一个特别展厅,透过颇具科技含量的通电玻璃,公众可以即时了解船体科技保护与修复的工作流程,共享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