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建议:加强民族历史文化人文基因数据研究

  一些历史学、人类学及考古学领域的学者建议,扩大民族生物基因研究成果,进而梳理民族历史文化人文基因,使其更客观地表述多民族融合发展共建中华文明格局的话语体系。

  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局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博物院等十余家专业学术领域的三十余位学者,日前聚会内蒙古鄂伦春嘎仙洞遗址,探讨评估拓跋鲜卑历史文化进一步发掘和遗产保护园区的创建。

  蒙古族源项目研究首席专家、著名蒙古民族史学者孟松林指出,拓跋鲜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影响深远和突出贡献的民族,其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统一北方及其草原多民族地区,开创华夏汉文化和民族认同局面,开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代。

  孟松林介绍,近年来快速影响考古学领域的分子考古学研究取得一系列进展,许多民族体质DNA系统的精确发现,可以比较科学客观地显现中华民族生物基因轮廓。这些与时俱进的科技进步,带来了民族学、体质人类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等领域研究的新视角、新思路。

  他认为,对北方边疆民族展开人文基因的数据积累与研究意义重大:进一步实施针对历史上拓跋鲜卑从草原到中原历史足迹的人文研究,针对蒙古民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等民族的人文生态观察与数据积累,可以厘清民族融合、“血浓于水”与“和而不同”的历史必然。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教授指出,内蒙古鄂伦春拓跋鲜卑祖先嘎仙洞遗址的考古学术地位非常重要,包括东北亚地区早期人类的狩猎生态、宗教人文等学术课题长期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对嘎仙洞遗址适当进行科学与新技术的考古发掘很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新收获”。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