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桥那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和回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地藏桥的桥面上有菱形等纹饰,有防滑作用。

 

  一天晚上,我和爸妈一起到银泰逛街,路过一座古桥。当时,我看见河水在灯光的照映下,显得有些混浊。爸爸说:“这叫万里桥,我小时候就住在万里桥附近,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我们在夏天都很喜欢在水里游泳、摸田螺,快活极了!”

 

  “可是。”

 

  爸爸的语调沉重了起来:“现在温州很多古桥都不复存在,万里桥是为数不多的城市记忆了。”

 

  这座被小学生依依写进作文的万里桥,始建于清朝中期,1922年重修,南北横跨蝉河,为三跨梁式石桥,如今处于市区大南商圈的现代化高楼群里,虽然矮小,却凸显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厚度。

 

  前不久,市区中山公园有400多年历史的登云桥经过修缮完工,恢复通行。“状元第一八字好,将军洗马水心好,金丝鲤鱼卖醋好,师姑和尚豆腐好,大高小高乘凉好。”水乡温州,桥梁众多,不同名字不同形状的桥被编成歌谣流传坊间。本期“记忆”,我们去寻找温州古桥,说说与古桥有关的故事和回忆。

 

  业余文保员徐老伯


  与水心高桥不得不说的往事

 

  日前,记者来到市区水心河畔,这里有座地藏桥,位于市区人民西路任宅前,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是任宅前通往水心的一座七孔梁式石桥,南北走向,全长36米,宽2.45米,中孔高6米,中间三孔可通船只,桥面两侧刻有建桥、修桥年月,但因长期日晒雨淋,字迹模糊。该桥在清同治年间曾修葺,但尚能保持原貌,是温州市区现存桥梁建筑中时间较早、跨径最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古石梁桥。地藏桥因坡度大,桥面石板上被刻上花竹及几何图案,既增加摩擦力方便行走,又美观。

 

  70岁的徐老伯从小就住在附近。他一边用长长的烟杆抽着水烟,一边回忆少年时代的情景:“记得十几岁时,这座桥的周围都是矮房子。夏天,由于家里炎热,我就到桥上睡,很凉快,蚊子也不多,一觉能睡到天亮哦。”

 

  地藏桥又称“水心高桥”。“那时候的夏天,几乎每天下午,我们一群年轻人都会到这里游泳。那时候的河水清澈,还能看到小鱼,家长也很放心让我们畅游。”徐老伯的话引起周围老人的共鸣。

 

  徐老伯担任我市业余文物保护员十几年了,“20多年前,由于水心住宅区的兴建,往返于地藏桥的人逐渐增多,考虑到安全,在边上又造了一座新桥。现在,老地藏桥已经少有人走了,天气好的时候,还有人在上面晒东西。但它带给我的美好记忆不会磨灭,深埋在我们这辈人的心中。”

 

  僻静小巷尽头


  不得不看的潘桥静谧

 

  坐落于瓯海区潘桥街道的潘桥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温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俗专家潘一钢说,潘桥是桥名,亦是地名。此桥始建于宋朝,为进士潘文虎方便乡里所建,原名仁寿桥。据资料记载,“潘桥跨潘桥河。东西向,石结构,3孔。桥两旁用青石板及青石柱结合做成栏杆,桥中段栏杆柱上有4只雕刻精美、造型生动的狮子。桥上有一桥板由三块石头相接。是瓯海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古桥梁。桥西端有两棵古榕,枝叶繁茂,十分壮观”。

 

  据潘一钢介绍,早先市区小南门轮船公司有去瓯海桐岭的河轮,这河轮要从潘桥经过。现今的潘桥街道到处是楼房,车来人往,非常繁华。而有一次他穿过潘桥繁华的大街,往一条僻静旧陋的窄巷里走。快走到巷尽头时,前面出现一条河,一幅宛如旧时光的画面让人不得不看:一座自东向西的三孔石桥横卧水面,桥面上的石板光滑锃亮,桥柱下蔓草丛生——这就是潘桥。桥上坐了三个人,或埋头读书报,或悠然喝茶,恬静美好得宛如时光倒流。

 

  据了解,始建于宋代、如今保存较好的石梁桥,还有坐落于瓯海区仙岩街道沈岙村架龙溪上的祠堂桥、坐落于瑞安东门轮船码头的白岩桥、坐落于瓯海区郭溪街道任桥村曹埭河的任桥等。

 

  被改建被拆除


  不得不记忆的古桥旧模样

 

  据《永嘉县志》记载,市区共有大小桥梁400多座,其中城内184座,最多的是原来的信河(现信河街)上,共有27座。

 

  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前所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蔡钢铁对温州古桥颇有研究:“温州的桥梁大致可分为堤梁桥、梁桥、拱桥和陡门桥四大类。其中,堤梁桥和陡门桥数量相对较少,多数是梁桥和拱桥。梁桥、拱桥中又有木梁桥、石梁桥和木拱桥、石拱桥。”

 

  石梁桥是民间最普遍的桥型,浙江约有2.4万座,温州地区石梁桥数量也较多,无论城乡,几乎随处可见,其中三孔石梁柱桥是温州地区最普遍的桥型,目前保存的数量也最多。另外,温州山多石料多,石拱桥也是温州民间桥梁的一种主要形式。

 

  这些保存下来的桥梁,除少数得到重视保护外,更多古桥的处境可用“自生自灭、风雨飘摇”八个字来形容其脆弱的生存状态。

 

  有些桥梁或被改建或拆除,旧时模样,似乎已仅仅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市区九山公园的城市景观桥——胜昔桥,1999年有关部门对该桥作出鉴定,确定其为危桥。2002年改建后的胜昔桥采用悬链线,与九山湖景观步行道及水上栈道相连,桥宽由原先3.5米扩展至16米。

 

  市区东门的涨桥现已不复存在,桥以及周围的民房被拆除后改建成供市民休闲的小公园。

 

  矮凳桥原先是一座由石条架起来的小桥,远远望去,就像一张矮凳,桥因此得名。桥面宽阔,能通汽车。温籍作家林斤澜就写过小说系列《矮凳桥风情》。该桥现已拆除,人们只能从由它延伸开来的矮凳桥路去寻味。

 

  随着城乡建设迅速发展,本来就不多的古桥会以更快的速度消失。蔡钢铁说:“桥梁不仅在古代起着连接交通的作用,时至今日,仍在发挥沟通要道、方便群众的作用。温州古桥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我们有责任珍惜它爱护它,使之能流传于后世。”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