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平阳钱仓的名胜古迹:千年古镇,文物荟萃
2016-04-05 12:47:15 作者:周仁多 来源:温州日报 已浏览次
钱仓(今为鳌江镇钱仓社区),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民风民俗根深蒂固,清明会市是历来的传统庙会,以前会市日,城内河埠头停满了各地船只,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有的靠岸停泊,紧张卸货,他们渴了就捧起清纯的河水喝几口解渴。市面上四方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遍布大街小巷,吸引了大量的南往北来的客人。买货的卖货的,吆喝声不断,简直是活生生的温州版《清明上河图》,2014年列为我市第八批非遗之一。
而在今年清明文化节里,将由群众扮演钱仓历史文化名人,进行巡游,以弘扬钱仓的历史文化。
钱仓,因吴越钱王来过而名闻天下,因南宋诗人陆游咏梅而百世流芳。文风鼎盛,是东海名儒史伯璇的家乡;习武盛行,是宋代抗金名将黄友的故里。晋时已成村落,五代时期成为集镇,北宋时期成为温州四大名镇,地处交通要道,一直是浙闽两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经过千年的风雨洗礼,钱仓仍然保存着众多的名胜古迹。
宝胜寺双塔
在钱仓凤山南麓,矗立着宝胜寺双塔,历经千年风雨,成为钱仓历史文化的标志。据历史记载,双塔建于宋乾德三年(965)。两塔大小相同,系六面五级,实心的砖塔,高16米,塔基直径约4米,两塔相距11.8米,均有倾斜。两塔每层壶门内各有佛龛,龛内原各有泥浇佛像一尊,姿态各异。1963年列为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
双塔所在的宝胜寺,俗称“东寺”,与之相连的广福寺,俗称“西寺”,始建于唐朝咸通年间,寺院黄墙黛瓦、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清静幽深。五代十国乾祐元年(951),吴越王钱俶携妃子到南雁保国寺朝圣,从钱仓古码头登岸,穿过古街,当晚下榻在宝胜寺的一座楼里,后人称为“钱王一宿楼”。鼎盛时期,两寺占地60余亩,僧舍300余间,僧众达1000余人,耕种良田、山地2000多亩。寺内还有两口宋代古井,称为西寺井与东寺井,东寺井的井壁石刻碑记曰“开井于熙宁甲寅年8月”,即北宋神宗1074年。原西寺前也有双塔,但其一毁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另一于1925年塌毁。
金钱古街
据史料记载,钱仓堡建于明隆庆年间,城东西直径480米,南北250米,周长约1100米,城高约4米,宽约3米,共有5个城门,3个水门,现毁七存一,只有东城门至今犹在,城门高一丈二尺,宽一丈二尺,在金钱路37号右首。
钱仓金钱路,即金钱古街,历尽沧桑,两旁木结构的老房透露出当年的繁华。曾经商贾云集,店铺林立,至今尚有黄隆泰糕饼店(2014年钱仓糕点制作技艺入选第八批温州市非遗)、香山药店、叶帮弟圆木店、打铁店等商号。还有清代王氏正节牌坊(县文保单位)、赵氏宗祠、宋代西浦古桥,无不让人驻足流连,仔细端详。古街往东往南,各有一座古码头,以前鳌江以南的流浦、湖前、直浃湖、宜山等地的居民都是通过这两座码头过渡,来钱仓古街购物。
铜钱岩与南雁第一桥
在钱仓下埠,凤山脚下,有一处奇岩叫“铜钱岩”,离地约15米,宽65米左右,其外有一条石道,路南就是东津渡,古代人们去鳌江以南,都在这里过渡,民间传说,若是有人没钱,就去石罅中一摎,铜钱岩石罅中就会不多不少正好流出二枚铜钱,给你做过渡船资。如今岩上尚有流钱孔。
距铜钱岩约50米,有一座“南雁第一桥”,为三孔石桥,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用21块石板筑成桥面,桥长13米,宽2.6米。古时人们去南雁荡山,会经此桥,因此得名。
城隍庙
钱仓的道教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城隍道院是一所集浏览、观光、朝圣为一体的园林式宗教场所,沿山而建,碧瓦雕梁,飞檐翘角,气势雄伟,常年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明代,平阳知县朱东光为官清廉,造福一方,曾捐俸筑现存的钱仓堡。民间传说他是皇族宗室,一日梦见玉帝宣召,封为“钱仓城隍”,不久仙逝。钱仓人民为了纪念他,在北门修建了城隍庙,1996年列为平阳县重点文保单位。
史伯璿墓
史伯璿(1299-1354),字文玑,号牖岩,元代平阳著名学者,与南宋平阳爱国诗人林景熙齐名,并称“林史”,终生从事讲学著述,反复研究《四书》和朱熹学说达三十年,订正《四书》,编著《四书管窥》《管窥外编》,被四库全书收录,在平阳入选四库的八部著作中,独占两部。他精思善学,对天文、地理、历学、算术很有研究,“博涉能通”,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对日蚀月蚀作了非常通俗的阐述,认为“月掩日为日食”,把张衡的“暗虚”说和朱熹的“同度同道”说解释得清清楚楚,比明代万历年间欧洲人传入的地影学说早了一百多年。明清县令学者对他大加赞叹,纷纷为其修祠修墓。
史伯璿曾在钱仓山清华寺(原青华书院)育人著书,著有诗文集《青华集》,去世后墓葬钱仓,1983年被列为平阳县文保单位。
龙虎岩与金钱会起义馆
清咸丰十一年(1861)8月2日,钱仓人赵起在凤山龙虎岩北山庙举行金钱会起义。为了纪念这段历史,2010年秋,金钱会起义旧址上开山拓地,兴建了金钱会起义陈列馆,现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馆前三块巨石峙列,东首形似蟠龙,叫龙岩,西首像两只猛虎,称虎岩,一龙二虎,合称龙虎岩,形象逼真,气势雄伟,旁边有“金钱会起义遗址石碑”,现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山摇动岩
凤山是钱仓景区荟萃之处,清乾隆《温州府志》里《南雁荡山图》就包括了凤山景区,奇岩怪石,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最为突出的是“摇动岩”,由三块形似陀螺、河马、豹子头的巨石构成,豹子头与河马岩之间有条缝隙,可容一个人上下攀登,游客仰躺河马岩上,用脚向陀螺岩撑开,几百吨重的巨石会被推开10多厘米宽,把脚缩回,巨岩又回归原位,并发出隆隆巨响,响彻山谷。岩石上留有“石乐”、“动静随缘”等多处明代摩崖石刻,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方鹏游记中记载凤山“多巨石,或覆或屋,或仰或舟,或比如林,或伏如怒猊卧虎。其色皆如墨泼,间有纹理,如玉如雪,莹洁可爱”。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有诗写摇动岩云:“两石相倚眠,隆隆万钧响。十手推不摇,一足蹴乃动。其事实可骇,其理不可求。莫怪李青莲,踢翻鹦鹉洲。”
责任编辑:小明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