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黎川明代张氏家庙照壁嵌“华表”气势不凡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华表是古代汉民族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用作装饰的巨大石柱,在建筑形制上有着极高的地位。在江西省黎川县洵口镇的张氏家庙前,也出现了“华表”式样的装饰构建,可见祠堂中所供奉之人曾经地位是多么显赫。

 

  人们对于“华表”最直观的印象,当属北京天安门城楼前那几根汉白玉的柱子。其实,华表是古代汉民族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用作装饰的巨大石柱,在建筑形制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在江西省黎川县洵口镇的张氏家庙前,也出现了“华表”式样的装饰构建,可见祠堂中所供奉之人曾经地位是多么显赫。

 

  整体为砖木结构

 

  从黎川县城到洵口镇大约有21公里的路程,著名的张氏家庙就坐落在洵口镇西面的洵口村(古称洵溪)中。

 

  来到洵口村,沿着新建的水泥路一直往前走,在村中一条深巷中就能找到这座古朴的建筑了。

 

  黎川县博物馆讲解员刘书和告诉记者,张氏家庙占地面积为364平方米,纵深26米,横宽14米,是一栋三进式古院落建筑,整体为砖木结构,宽敞古朴,格调雅致。

 

  据黎川县洵口镇洵口村《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家庙是当地张家的宗祠,由张氏九世祖张槚所建,里面供奉着张家祖先的牌位。

 

  张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当时的南京工部尚书张槚自捐俸禄筹建,后几经修缮。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经家族商量后续建,于三年后动工,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完工,而后在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毁于粤寇。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张氏十九世祖金诰公乡试回村,即邀瑞麟诸公率族众出资出力重建,辛勤三载,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竣工。

 

  刘书和告诉记者,过去在这个宗祠内有许多精致的摆设,后来由于历史原因,如今只剩下空空的院落。所幸当地相关部门对于文物保护较为重视,经过修缮后,张氏家庙重焕光彩。

 

  精致石雕展现高超技艺

 

  在张氏家庙整座建筑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非大门照壁莫属,它也是整座宗祠的经典所在。

 

  在当地村民张华的指引下,记者在祠堂大门正前方找到了这块保存完好的明代照壁。

 

  这块照壁与整座祠堂隔有7.7米宽的通道,是祠堂的组成部分。整块照壁高4米、宽14米,由4根直立的石柱和数根石横梁构成。

 

  据刘书和介绍,这4根石柱可是有些来头的:从造型上看,均属于我国传统建筑构件中的“华表”,上面分别雕刻有麒麟、蟠龙和祥云等浮雕图案,体现了独特的风格。

 

  但这4根柱子又是内嵌在照壁中的,用当下较为时髦的话来说,可谓“低调的华丽”,这也是古代封建社会身份地位不得僭越的体制所致。

 

  明神宗特赐牌匾

 

  在照壁的石横梁上,分别雕刻有花、鸟、鱼、虫等多种吉祥浮雕。照壁正中的上方还内嵌了一块石匾,上书“建言召用”四个一尺见方的楷体字,昭示着祖先曾建言朝廷被采纳而得此嘉奖。

 

  照壁右上角注明了其建造的时间以及落款,分别是“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为赐进士巡按山西监察御史起从湖广道监察御史升任应天府尹大理寺正卿工部右侍郎进赠本部尚书特赐祭奠臣张槚立”。

 

  据当地村委会办公室主任刘庆忠介绍,从落款时间看,这是在张槚去世后,明神宗派东湖道余炤前来吊唁,行谕祭礼时特赐的祭奠牌匾,表明了皇帝对张槚的崇敬和褒扬。

 

  据了解,过去照壁两端上方曾有石碑与祠堂门墙相连,一边书有“三朝直吏”,一边书有“百世流芳”,由于历史原因,现已找不到踪迹了。

 

  天井摆放四方石鼓

 

  张氏家庙的正面建有三孔花岗岩双开大门,从大门进入祠堂内部,高悬的多块牌匾令人印象深刻。

 

  大门正上方是“张氏家庙”四字横匾,横匾两侧有“西台河岳”“玉堂山斗”八个大字,这也包含着对张槚这位明代三朝老臣的赞誉。

 

  张氏家庙的布局较为简单,从大门进入,就是祠堂的走廊与天井。天井的布局很有讲究,四角均设有四方石鼓。当地人说这与风水布局有关,但张氏后人告诉记者,这其实与先祖张槚为官端正的品德有关,在祠堂放置石鼓,意在时刻提醒后人要正大光明。

 

  穿过天井,其后面便是整座祠堂最为核心的部分——官厅。这座官厅并不是很大,现今在内只能看到供奉着的张氏先祖的牌位,以及两边墙壁上写有的“忠、孝、节、廉”四个楷书大字。张庆忠告诉记者,这几个字是张槚生前亲自书写的。

 

  官厅两边分别建有四间厢房,用于存放一些碑志、钟、鼓及宗器等物。官厅后堂则是正寝。

 

  建筑风格朴实无华

 

  说到张槚,他可是黎川县有名的历史人物。据刘书和介绍,张槚(公元1533——1602年)字养之,号心语,别号淇园居士,是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的进士,初入仕途任婺源县令,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升任湖广道监察御使。

 

  张槚不畏权势,刚正不阿,弹劾阴谋奸诈、违法害民的丞相高拱。他一生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敢于直言,为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屡献良策,但三次“建言”三次被贬革职,于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七月逝世,享年70岁。

 

  正因为张槚为人正直,一生廉洁,这座纪念他的祠堂在建筑风格上也是朴实无华的,尽管没有飞檐斗拱,也没有雕梁画栋,但处处显得庄重肃穆、朴素大方。

 

  古祠堂曾作多种用途

 

  洵口镇一直以来都有着“黎川东大门”之称,其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武夷山下,与江西省资溪县和福建省紧密相连。自古,洵口都是战略要地,这里曾经发生过著名的“洵口战役”。

 

  张氏家庙历经400多年风雨,不仅作为祭祀祖先的祠堂,还曾经有过许多不同的用途。

 

  据介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氏家庙四周建有高墙,宽大威严,利于隐蔽,红军作战指挥中心便驻扎在祠堂内。张氏家庙为第五次反“围剿”时期的洵口之战作出了特殊贡献,至今,指挥中心旧址仍被保护着。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家庙还曾经“变身”为粮食仓库,为国家节省了一大笔建仓资金。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