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楠溪江百年古宅“凝清香”:梅坦大屋与谷家往事
2016-03-27 21:34:12 作者:胡忠晓 来源:温州日报 已浏览次

日前,笔者邀请了温州文史群群友游览永嘉梅坦古村,大家对村里的历史古迹赞赏不绝,并提出很多疑问。为此,笔者走访该村谷氏族人,撰文答疑解惑。梅坦古称梅坡,是有900多年历史的楠溪江古村落,地处永嘉县鹤盛镇西源北坡,以多有梅花而得名。全村666余户,谷姓为主,民间广传“文苍坡、武梅坡,楠溪江畔两明珠”。其实该村历来不仅尚武,更崇文,耕读传承,多古迹,出英杰。
该村谷氏远祖谷琛,字怀宝,五代末年福建长溪人,愤闽王暴虐,避迁平阳昆阳,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自平阳昆阳迁永嘉楠溪西源,五世祖谷启扩,字文广,号爱梅,好山水,乐垂钓,见梅坡奇峰入云,碧波九曲,古木成荫,梅花遍地,流连忘返,遂建屋定居。可惜不知从何时起,梅坦梅树遭到损毁,如今村内几乎无梅树。
梅坡自从始迁祖谷启扩后,繁衍生息,耕读传家,发展至今,村里的梅坦大屋最具人文气息,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梅坦大屋,即谷亦淮故宅,原名明德堂新屋,清末宣统二年(1910)谷亦淮之孙谷宁魁所建,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民初两层四合院落建筑,硬山隔檩,纯木结构,东、南面立有马头墙,东、西、北面设有侧门,整个院落布局大方,做工精美。
大屋坐南朝北,灰瓦门楼,格局宽大,气势恢宏,四个精巧的砖雕斗烘托出门檐,门楼上的砖雕与窗花纹饰精美,图案别致,笔法细腻,浮雕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八仙过海》等各色人物,栩栩如生,以及梅兰竹菊松柏如意草等各色图案。正门两侧有乡贤郑宗夔题词并用青石刻成的对联“梅坡新第宅,兰室旧芳邻”,横批是“凝清香”三个字。左右各有一幅画屏,分别刻字“鹤鹿同春”与“辛酉姑洗”,“鹤鹿同春”与后院影壁上的福字相呼应,寓意福禄(鹿)寿(鹤)。整个建筑给人感觉非常讲究气派,体现了永嘉乡村匠师们的精湛工艺与大屋主人的清远志向、高雅情操。整个门台颇具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亦是梅坡文风的传承延续的标志。
大屋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个大院,院角摆有作为练武之用的大小石墩,还有各种农具。院子里廊柱下的圆形柱磉上刻着花鸟鱼虫图案,据说每一个柱磉都要一年时间才能刻成图案。东、南、西面为两层住房,经中堂(明德堂,“文革”时被毁)往两边上楼;南面二楼往北朝正门方向开七窗,左右各开五窗,即防盗又采光,下楼经中堂出侧门便是梅坡古村的活动中心——大坦。梅坦大屋现有居民16户。
据宗谱记载,谷亦淮(1808-1873),为梅坡谷氏第二十三世祖,名泰江,字亦淮,号秋槎、鸣鹤,平生好读书,深明大义,待先辈忠且敬,教儿曹俭而勤。清咸丰戊午年以俊秀捐需,获举贡元,“为人浑厚而精明,衣不思华丽,食不求甘味,谨身节用,一不妄废,以故置田润屋,家业兴旺。然捐助之资,又不见其吝。曾于九丈三角岩置渡船,陶姑洞塑佛像,云山寺助修费,积财而不专拥,得以利人。”枫林廪贡生徐灿评价为“楠溪特出人也”。
其子谷时步,智勇异常,性格豪迈,同治癸亥年县试得冠军,惜天嫉英才,年仅三十三岁早逝。其孙谷宁魁,字昌渠,号子元,庠名绍魁,聪颖好学,精明才干,习武有百步穿杨之功,里人尊称为“宁魁相”,为“楠溪八相”之一。在温州市区东门开山货行,经营商业,积聚财富,供养子女读书,尊老爱幼,乐善好施,荒年施粥供茶济贫,生前为后人做了几件大事: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为祖父谷亦淮建亦淮公祠,即如今村里的四美堂,现亦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宣统二年建明德堂新屋,即梅坦大屋;民国三年(1914)为其父母及祖父建合葬墓;同年又在梅坡村下街头建慈善祠,俗称小祠堂,免费供过路行人或游民寄宿。外乡人亡故,可在此祠内立牌位,可惜当代梅坦小学建球场时,被拆除。他承祖训,每年岁末宴请楠溪江九丈三角岩渡船船工,并赠银两或稻谷,因此梅坡人可免费过渡。
谷宁魁之孙谷启选(1907-1960),字伯雄,别号白云居士,年幼聪颖,英毅好义,以学行俱优,毕业于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为深造计,乃典卖祖业,就读于上海江南体专。1933年毕业,先后在上海持志学院、宁波姜山小学、永嘉枫林小学任教。
为发展永嘉东北部山区教育,培养人才,1938年,他与东皋士绅创建永嘉县立岭里小学,并任校长四年。还与周之庠谱写岭里小学校歌。歌词曰:“登东皋远瞩高瞻,山水清幽景物妍。东皋之麓何所见,岭里小学设在水之涯兮山之边。男女同学数百人,个个是朝气蓬勃的好少年。好少年,好少年,知否大江南北起烽烟?我英勇将士浴血抗战,我被难同胞万万千千。倭寇日猖狂,国破家何在?我们要记取教育救国的良言,努力读书,准备将来,跑上最前线,消灭日本强盗,夺回锦绣河山,清算国耻账,才不辜负今日翩翩好少年!”
他还带领学生排演“文明戏”、活报剧,组织歌咏队,到偏僻山村宣传抗日,办学成绩斐然。1942年后,他受聘温师、省第三临中、温中任教。1947年在温州建国高商任体育主任。谷启选长子即原温州师范学院院长谷亨杰。
责任编辑:小萌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