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南宋御街清河坊徜徉在“活化的历史”中

  南宋御街、清河坊历史街区,是老杭州最认同的皇城根儿。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十几年的雕琢,这里的历史人文魅力复活,曾经的繁华得到成功续写,成为老街保护兴盛的先锋和模板。

  此次市党政代表团看杭州、学杭州的第一站,就是这里。徜徉在这“活化的历史”中,代表们啧啧称奇之余,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走现场——

  重现传统水乡意境

  流水绕古街,小桥连老铺,清池围旧宅,在大规模城市改造中失踪的浓浓水乡文化意境,在南宋御街却从未消失过。白墙黛瓦、飞檐走壁、朱红门窗、青石板路,水墨画般的清河坊带着几分亲切呈现在面前。

  南宋御街中山路(上城段)南起万松岭路,北至庆春路,是南宋临安城的中轴线,全长约4185米,是都城临安城格局中南北走向的主轴线,直通皇宫。核心段步行街南至鼓楼,北到西湖大道,全场860米。

  走进御街,几乎所有人的眼光都被路边的水流吸引了。清水伴着哗哗声流进老街,立刻让整条街灵动起来。细数之下,大大小小不等的14个水景池串连全街,或在路左边,或在路右边,水景池底下连通,流水与老街交织成景。

  “引水入街,老街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温州原来也是一房一渠、街巷与河道相互并行,古城内外的水通过水门连为一体,内达户宅,外通四乡。如果条件许可的话,会给温州老街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一位代表有点激动。

  入街不远,路边的一个玻璃展示窗吸引了代表们的注意。窗内展示的是一个综合的城市古道路剖面,从下至上依次是南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的历史遗迹,最早的南宋断面至今有近900年历史。

  玻璃内是近900年前的古代道路,玻璃外是现代都市商业街上的人来人往,久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一些代表由此探讨,温州谯楼可以追溯到五代,深厚的底蕴同样值得去深挖,并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拉近与现代人的距离。

  清河坊历史街区位于吴山脚下,是南宋时期宋高宗寝宫——德寿宫遗址,早在800多年前就是当时的商业、文化中心。历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带仍是杭城商业繁华地带。

  通过十几年的开发和培育,如今的清河坊共有各种业态商户300余家,汇集了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张小泉、万隆火腿栈等一大批老字号商店,人气极盛,年人流量达到1800余万人。

  而且令代表们吃惊的是,老字号的经济活力在这里重新焕发,比如胡庆余堂一年可贡献4000万元的税收。

  谈经验——

  政府主导高端设计

  南宋御街和清河坊的历史街区综合保护与更新改造,首先采取的是政府主导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对各类业态进行收购腾退,从而统一进行保护性规划开发。比如去年杭州市政府又腾退了一批物业以综合引进,总面积21万平方米。

  其次,是邀请著名设计师、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主持规划和设计。王澍对御街改造提了六个条件,第一,要想做好,至少三年,设计之前,必须有至少半年的时间做深入调研;第二,坚决不做强制拆迁,保持足够数量的原住民,要保持生活的魅力;第三,不做假古董;第四,不做街面的一层皮,要做有纵深的街区;第五,用新的小建筑系统将街道缩减到1927年时12米的宽度;最后一条,只做1公里的示范。

  条件很苛刻,但杭州市政府还是同意了。从2007年到2009年,王澍带着团队完成了中山路御街的改造,将城市复兴的概念贯彻到街区改造的方方面面。

  比如他重建坊墙,街道变成了一个一个大院子,这种创新来自南宋坊巷格局,也是清河坊、三元坊这些老名字的由来。他建了高台茶室,仿佛一块被掏空的巨型太湖石,立在路边。他说这是南宋建筑园林绘画里一个非常经典的形象,现在在凤凰山还能找到南宋的巨型太湖石,不是苏州园林的那种小太湖石。他关注的是,如何能让传统“有生气”地活着。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