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戏曲声声传古今海盐古戏台的辉煌岁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戏台是古代专供演出的一种室外舞台。唐朝中期,中国的戏剧始具雏形,到宋、金两代正式形成戏剧这种文艺形式。当时,戏剧演出场所统称戏场,唐诗中又有“乐棚”、“歌台”、“舞台”、“露台”的记载;宋朝演变为勾阑、邀棚,勾阑的台已经有固定的顶了。到了元代,中国戏曲达到鼎盛,“戏台”一名也正式出现。最初戏台多建于寺观等宗教建筑前的广场上,用于演戏酬神,后来民间也开始大量兴建戏台。巨富人家在宅院内或祠堂内建戏台,普通农村,则在晒场或近村开阔地搭戏台。后者因为简单而不固定,故清代时称之为“草台”。在农村串村走户演出的艺人班子也因此称作“草台班子”。

 

  古戏台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戏曲数百年的兴衰沉浮,一座古戏台就是一座博物馆,是凝固的戏曲文化和历史。

 

  近年来,海盐对“海盐腔”的保护和继承,使那些沉睡在历史中的古戏台获得了新生。

 

  县博物馆万年台

 

  红益村尚胥台

 

  海盐腔展演馆位于海盐县博物馆一楼内,于2013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该展馆是海盐县博物馆的特色展厅之一,主要展示了有关海盐腔的文字、图片介绍和实物资料,并通过古戏台的动态演出,形成了动、静相间的展示效果,

 

  走进海盐腔展演馆,不得不被馆内别具一格的设计所吸引。进门右边有一面墙,将外面的展厅与里面的古戏台相隔开,不过这面墙却是内容丰富,墙上展示着海盐腔相关的介绍内容,一块一块的内容之间由镂空木窗衔接,几个神态各异的古代模样的铜人正在透过木窗往里头张望,角度正好对着古戏台,可以想象人们那种对戏台上好戏上演翘首以盼的心情,也让人感受到了当时海盐腔兴起时的盛况。

 

  除了资料的陈列外,展厅里还有一面脸谱墙,这个设计也是别有深意。这里常举办“画脸谱”活动,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画出心中的海盐腔脸谱,让海盐腔更加深入人心。

 

  整个展馆里古戏台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古戏台以红色为主,古色古香。戏台前罩上有白底黑字匾额《万年台》,是集颜真卿的字。左右各有两柱,黑底金字题有一副对联:致和前杨康惠歌融南北调,成化后海盐腔冠盖戏文邦。由海盐学者秦溪舍人撰写。走近看,戏台上方有一个巨大的螺旋形圆圈,仿佛可以把人吸进去,让人不禁好奇它的作用。其实,这种圆形穹顶戏台上都有,而万年台上的是参照苏州昆曲博物馆的古戏台穹顶,采用双曲型穹顶,并在细节装饰上简洁化、现代化。这种穹顶叫戏台藻井,俗称“鸡笼顶”,一般顶中间置有一面大铜镜,四周雕塑着8个龙首和花篮。这穹顶不仅具有消防避灾的作用,而且据科学测定,当演员在台上高歌或低吟时,其四壁会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戏台中堂上方有黑底金字匾额《声腔之祖》,集汉代帛书字。中堂画面选自明代画家沈周作品,并进行了构图剪切和色调降解的处理,使中堂画面避免成为焦点性的绘画展品,而是演员演出的背景。

 

  此外,戏台两边的青砖方柱上的音响与字幕屏的基座架构都经过特别设计,使古典装饰造型与现代器材相协调。同时,这两个青砖方柱和观众席两侧的青砖方柱上都安置了十二个印章“澉川杨氏、回鹘酸斋、云石康惠、海盐弟子、歌声高引、上彻云汉、音如细发、体局静好、南北歌调、名彰浙右、五越妙音、古韵新声”,这些从海盐腔的史料中提炼出来的词组,给观众带来寻觅的趣味。

 

  古戏台上,艺人曲艺声声;古戏台下,观众凝神贯注。海盐腔展演馆创造了一个古典的文化空间,既提供人静观,又提供人活动,让参观者成为主人,也使得海盐腔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

 

  尚胥台

 

  万年台

 

  □本版图文由县旅委提供

 

  (一)

 

  清代海盐诗人黄燮清诗云:“胥里垂杨寂寞春,丹清祠宇枕溪漘。小桥夜半扁舟到,落日残灯乞梦人。”此诗中的“胥里”即海盐县城西乡红益村(原胥溪村);而诗中的“丹青祠宇”即指当年颇具规模、香火鼎盛的尚胥庙。此庙不同于供奉如来菩萨、观音大士等佛教神仙的寺庙,而是一座纪念、祭祀那些忠君为民、利国利民的忠臣义士、英雄贤人的祠堂。

 

  相传,伍子胥与其父伍奢、兄伍尚都是楚国的忠信大臣,后遭奸臣陷害,伍家三百多人被残酷昏庸、荒淫无道的楚平王杀害,而伍子胥辗转逃亡,历尽艰辛逃到吴国,投奔吴王僚,并受其信任和重用。后来,吴国内部矛盾重重,作为客卿的伍子胥不愿卷入吴王父子权力斗争的漩涡,所以他来到偏僻的农村隐居(就是现在的红益村)。

 

  几年后,吴国公子光派专诸刺杀了吴王僚,在自己登基为王后,力请伍子胥出山效力,而伍子胥发挥自己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积极参与吴国的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使吴国的国力迅速强大。之后,伍子胥借助吴国兵力,攻下楚国首都,报了杀父杀母之仇。

 

  后人为纪念伍子胥及其兄伍尚,在700多年前的元朝大德年间建造了尚胥庙,数百年来,每年农历三月初八(相传当天为伍尚的生日)和农历九月二十(相传当天是伍子胥的生日),该庙都会举行庙会和祭祀仪式,以此发扬伍子胥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精神。

 

  尚胥庙现已毁坏殆尽,仅留下了一座残破的古戏台。戏台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为海盐县级文保单位。2011年,海盐启动对古戏台的修缮保护工程,沉睡了60多年的古戏台,再次焕发出光彩。

 

  修缮后古戏台仍然保存着原形原貌。戏台坐南朝北,地面到房顶的高度为8.8米,下面有4根石柱子,高2.2米。走上木质楼梯来到二楼,楼上为戏台,面积23.4平方米,戏台上三间小楼房是演员化妆、休息、出台、入台的地方。

 

  古戏台为砖木结构,白墙黑瓦,雕花木梁,缕花门窗,木板戏台,花式护栏,颇具江南建筑的味道。站在雕有各种花纹的古窗前,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同样古老的胥溪桥和清清的胥溪水。戏台两边飞檐下方挂着两盏红灯笼,跳跃的红色仿佛象征着这座历史悠久的戏台重获得生命力。

 

  每到夏天,村里的老人喜欢搬个凳子坐在古戏台下乘凉,说说东家长西家短。而原先与坐南朝北的古戏台遥遥相对的是供奉着伍子胥坐像的正殿,在正殿两旁还有偏殿,在正殿后面还有一幢供奉伍尚的两层的楼房,正殿与古戏台之间有一块占地约四五百平方米的空旷之地,是当年村民们观看演出的地方。

 

  如今,古戏台最热闹的时候当属每年2次庙会三月初八(伍尚生日)、九月二十(伍子胥生日),十里八乡的村民赶来祭拜伍氏兄弟,以志其忠烈精神。县城来的文艺剧团还会演唱越剧《碧玉簪》、《王老虎抢亲》等,引得四面八方的村民前来观看。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