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古代乡村小学什么模样? 来平阳“社学”展馆看看

  昨天下午,平阳县万全镇周垟村文化礼堂落成。与众不同的是,这座文化礼堂设有“社学”展览馆,可以让人一览古代乡村学校究竟是什么模样。

  周垟村社学距今500多年

  “行拜师礼,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礼成。”当天下午,在第三届“万全垟”民俗文化节暨周垟村文化礼堂落成仪式上,10名五六岁的孩子穿着传统服饰,上演了一场古代的开蒙仪式。仪式包含正衣冠、行拜师礼、点朱砂启智等内容,让在场的人们领略了古代启蒙教育的礼仪之风。

  在社学展览馆里陈列着不少社学文化的介绍展板和社学场景模型,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观看。

  原来社学是官立的用于启蒙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始创于元代,至清末而终结。它由乡村办学,在农闲时要求适龄的乡村子弟入学,教学内容为当朝律令、冠婚丧祭礼节及经史历算等,类似于现在的地方小学。

  根据有关资料,温州各地曾建有社学240多所,平阳明朝时有社学91所。周垟村的社学始建于明弘治初,距今已经有500多年,据说是平阳唯一一所保留旧址的社学。

  古代考试评分没有百分制

  古时候的孩子多早就要去学校,什么时候可以放学回家呢?展板显示,社学的上学时间为:每天早上7时到校,中午11时午餐,下午5时放学。

  社学多长时间组织一次考试呢?它的“考试制度”写着呢:“公课、月课一月一考,朔望课半月一考,季课一年四考。另有会课的多次考、义学的抽考等。”看来,社学的学习压力还是蛮重的,考试次数明显比现在的小学多。不过,如果考不及格,社学也允许学生“补试”。

  社学是怎么给学生评分的呢?它的评分制度有好几种,有“十分制”、“打钩制”(优秀的打○,一般的打△,差的打×)、“评语制”等,但没有“百分制”。

  社学还规定:每年正月十五开学,腊月初十散馆;学期当中端午节初四五,中秋节十四、十五,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朔各放假一天。另外每月放假3天。不知道现在的小学生看到这一条后,会是什么感想呢?

  专家说,社学的一些主张有借鉴意义

  有专家说,明朝在发展社学方面曾推出《社学教条》等规定,其中针对当时的教育状况,提出了新的教育原则,指出对儿童的教育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儿童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和鼓励,在愉快而不是压抑的环境和心情下学习,少年儿童才能获得学习动力并不断进步。

  另外,《社学教条》主张授书课的教学贵精不贵多,“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使学生精神有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些主张,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周垟村党支部书记缪小祥说,他们村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以前社学是乡村子弟的精神家园,现在文化礼堂是村民新的文化阵地,村里人多了一个空闲时坐坐、谈谈、学学的好去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