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行将消逝的对坞古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2月27日下午4时,常山县新昌乡泰安村党支部书记余土生告诉记者,对坞自然村整体搬迁旧房拆除工作目前正在进行,已拆除旧房8幢,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由于安置区新房钥匙交接工作要延后,所以大规模的旧房拆除工作要延迟到明年3月进行。”余土生说,前几天,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的教授还专程到村里考察,他们建议,对明清时代的24幢古建筑要尽量予以保留,认为这是不可复制的自然遗产,全部拆除太可惜了。

 

  位于常山县城东北29公里、距离芙蓉水库大坝1.5公里处,就是新昌乡泰安村对坞自然村,一个有着500年居住历史的古村落,这里的村民以其善良纯朴的品德,坚守着一方文脉,诉说着千年风骚。

 

  今年10月,对坞自然村下山脱贫惠民工程正式启动,村子的182户、532人将搬迁异地安置。日前,在常山县城赵家坪安置小区付完新房首付款的村支委王以正,用他手中的相机,将家乡的美好景物一幕幕拍摄下来。“这是天灯,这是古桥,这是祠堂……顺溪而上,两旁都是明清时代的老房子,都是百年村宅……”斑斓的历史在王以正口中缓缓流淌,飘落进记忆,惊起了一帘的老时光。

 

  对坞古村王氏家族历代人才辈出,曾出过王言、王介、王悉、王沇之、王汉之、王涣之、王沩之、王栎、王一非等9名进士,有着“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的美誉。据村史《王氏宗谱》记载,对坞原名泰川,是宋朝左丞相王介的后代王恒,于南宋宗庆年间由前旺村章舍迁至芙蓉,王仲伍于明正统年间由芙蓉迁至对坞,因村处百步岗对面坳谷中,遂取名对坞。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牛角挂书、耕读传家几乎成为对坞村不成文的传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瓦间,无不充满着诗书礼仪的气息。

 

  对坞村内,有石拱桥66座,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筑24幢。村口樟树下建于明代的镇安庵古迹犹存,相传庵内原供有108尊菩萨,一度香火鼎盛。村里还有一座明末清初时期流传下来的王氏宗祠,祠堂前有一株郁郁葱葱的百年老樟树,树下伫立着一座木结构的廊桥和一杆丈许的“天灯”,村民夜夜把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2011年,因地质灾害因素,对坞村获省政府批准,被定为整改搬迁村。截至目前,已有137户村民到赵家坪安置,12户到新昌乡安置点安置,29户意向到芳村集镇安置。“在村里住了几十年,真的快离开了也很舍不得。但是离开这偏僻之地,村民就有了新生活,新盼头。”王辉平是对坞村本次搬迁安置中第二户交齐房贷首付款的村民。他70岁的母亲林月仙,在两年前的一次车祸中花去15万元的医药费,因出行不便不愿搬离,但为了让下一代有更好的教育,让老人有更好的医疗环境,王辉平坚持每天做母亲的思想工作,通过半年努力终于说服母亲,举全家积蓄凑齐了12.4万元的首付款。如今,对坞村的拆迁工程已经启动,那些熟悉的房舍、庙宇、道路、树木等,将随着村庄拆迁而逝去,这些不可再生、难以复制的瑰宝只能留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的记忆里。

责任编辑:小萌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