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将划定文化遗产保护红线 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

  《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定》今起正式实施。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传习中心建设,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工作,开展重点区域整体性保护,在中小学开设闽南文化课程,支持闽南话水平测试工作,建立闽南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提供必要经费等条目都被写入其中。它意味着厦门文化生态保护区法规建设走进全国前列。

  来源于实践,上升到理论,让这部法规各条目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这也进一步加大了国内其他地区对这部《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办法》的期待。在业内看来,按照法律思维、法定程序、法治手段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时代趋势和现实要求。厦门“投石问路”之举,可以为其他地区文化保护立法工作提供参考经验。尤其是,厦门创造性地提出依法从文化生态角度对文化遗产进行活态的整体性保护的意见,这样能保护优质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从而形成地方特色、风格和时代精神兼容的文化,充分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为城市文化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但是,不论法规多么完善,对文化保护而言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文化生态保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人的理念发生变化。我们要通过法律引导市民形成文化自觉。

  【亮点解读】

  亮点【1】

  划定文化遗产保护红线

  【条例】:市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拟定文物保护单位、涉台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街及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区域等文化遗产保护红线,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本市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及“多规合一”平台信息管理系统。

  【解读】 “重点区域”的保护对象内容广泛,也许街区内的建筑并不是每一栋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风貌。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从单个的文物建筑进一步扩大到“文物建筑所在地段”的历史街区,这种做法国外有先例,国内也有类似情况,但真正给重点区域画“红线”,厦门可是走在前列。红线的存在,会从建筑规划意义上真正让文化遗产有了独属自己的生存空间。虽然厦门的“重点区域”还未完全揭开面纱,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家熟知的鼓浪屿、集美学村等重要遗存都会包括在内。在重点区域划定过程中,工作人员还会特别关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遗迹。据工作人员介绍,“重点区域”的认定工作会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并经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专家委员会评审,下一步就将制定重点区域红线图。

  亮点【2】

  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

  【条例】教育主管部门应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幼儿园、小学、初中应当将闽南文化列入教学课程。

  文化、民政等主管部门和街道(镇)应当开展闽南文化进社区活动,实施社区文化提升工程。

  【解读】市文广新局、市教育局、市语委办积极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相结合,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先期开展18所小学与10所幼儿园试点工作,现已推广到全市幼儿园、小学,范围扩大到厦门150所学校,并启动对初中生的闽南文化教育工作。其中,海沧区全区54所公办、民办小学、幼儿园全部纳入进学校工作。近期,闽南文化进社区工作正在建设试点,现闽南文化社区讲坛、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展演工作正在陆续进行。

  亮点【3】

  支持开展闽南语水平测试

  【条例】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幼儿园、小学、初中应当将闽南文化列入教学课程;鼓励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将闽南文化列入选修课程;鼓励市属高校在相关专业开设闽南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课程。

  支持市语言文字管理部门开展闽南话水平测试工作。

  【解读】闽南语是地方性语言,承载着这片土地上独特的文化积淀。它也如同一张名片,一句乡音轻易就让乡情昭然若揭。闽南人对这种语言的情感无需赘述,但会说闽南语的人越来越少也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焦虑。为加大对地方性语言的保护,市文广新局组织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如南音、歌仔戏、高甲戏、答嘴鼓等用闽南语演绎的地方表演艺术,深入校园展演。近年来,在市教育局、市语委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各区教育部门、学校的推动下,“闽南方言与文化进校园”活动逐步深入,越来越多孩子开始学习闽南语,针对外来人口的闽南语培训也频繁起来。为了巩固厦门人和越来越多的新厦门人对闽南语的热爱,这份法规除了继续倡导闽南语从娃娃抓起外,还特别明文规定支持闽南话测试工作,从专业角度给予闽南话热爱者认可,从而更好地为传播闽南话服务。

  >>背景

  8年实践中总结41条法规

  早在2007年,文化部就宣布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我国首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居于闽南的地理中心位置的厦门,开始期待一部相关法规来指导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2009年5月起,市文广新局组成厦门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法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法规调研和草案起草工作。调研组采取实地考察、文献研究、访谈问卷等形式,在闽南地区、台湾地区等展开调研并形成相关报告。

  参与法规调研和起草的市非遗专家组组长陈耕说,“2013年的时候我开始参与制定条例,从最初草拟的七十几条,到五十几条,再压缩到三十几条,后来又扩展到现在的四十一条。”在他看来,这“四十一条”之难得不仅在倾尽了诸多法律专家、闽南文化研究专家及市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它们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厦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年建设实践中陆续总结出的。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