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擦亮阳明这张金名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说到跟余姚有关的话题,有两个字是怎么也绕不开的。

  当年余姚最好的医院被命名为阳明医院,余姚最好的中学是阳明中学,甚至最热闹繁华的街道,也被定名为阳明路。

  阳明这两个字,对每个余姚人,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王阳明,明代大儒,对余姚人的影响,跨越历史的洪流,涓滴浸透到了余姚人的血液当中,对余姚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行合一,致良知,崇实守信……阳明先生留下来的思想精髓,深刻贯穿在余姚人的工作生活中。

  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阳明学影响深远

  王守仁,余姚人,因曾筑室于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继承宋代陆九渊的“心即理”学说,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为儒学的一个学派,被称为“阳明学”。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影响深远。

  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实质今天仍被世人广为弘扬传颂。在阳明先生的故乡余姚,更是以此为独特优势,全力擦亮这张珍贵的历史文化名片,秉承其“知行合一”的精神实质,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余姚建立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

  定期汇编、出版研究资料

  王阳明精神蕴含着优秀历史文化的丰厚养分、饱含着推进现实发展的精神要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高度一致。

  近年来,余姚十分重视王阳明思想的研究传承。20世纪90年代,余姚开始举办王阳明的纪念活动;2007年,余姚完成王阳明故居的修缮工程,随后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2011年,余姚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建立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并定期汇编、出版研究资料,举办研讨会。

  因为有个王阳明

  余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余姚1991年被授予首批省历史文化名城,去年开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今年8月,《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获得通过。

  如何更好地开展阳明学研究和弘扬阳明精神?在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中,其实已有多个答案。在落脚点上,“时代意义”显得十分重要。王阳明倡导“心外无物”,其实并不否定客观现实性。

  “心外无物”,但“心内有物”,王阳明强调的恰恰是客观世界与生命主体的密切联系。生命主体想要与客观世界实现平衡与和谐,首先需要修心,从而使人们以良好的心性、良知的旨令来指导实际行为。

  自2011年起,由余姚市政府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作建立的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国际阳明学研讨会。在去年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与中国文化特质”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阳明学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海晏说,当前要实现“中国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选择的道路、体制都离不开历史的元素,没有一个民族能摆脱历史,割裂传统文化。

  做文明崇德余姚人

  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

  余姚以开展“信以立业”、“孝以修身”、“俭以养德”三项活动为抓手,注重知行合一,不断深化“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积极营造向上向善向美的社会风尚。

  一是深化诚信教育。利用网络论坛、微信平台、专版专栏等,组织群众讲诚信经历、评诚信事例、议诚信自律。

  二是建设诚信机制。利用政务平台,围绕行政审批、保障性住房、征地拆迁等群众关心的领域,加强政务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企业信息信用共享平台,定期发布企业经营状况,推动企业诚信生产经营;利用法律、媒体等多种手段,大力惩戒失信老赖,维护社会诚信。

  三是推进诚信创建。以商业广场、商贸一条街等为创建区域,商圈经营户为创建细胞,开展“诚信商圈”创建,接受群众监督。对农户实施道德评议,开展道德积分,对积分达到一定标准的“信用农户”,由“道德银行”提供低利率免担保的信用贷款。

  寻找宁波古老人文力量的活动还在继续,只要你拿起手机,记录下你认为值得推荐的,承载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的代表建筑、现实人物、宁波美景、甬城美食,并配上精炼的图片说明分享给大家,就有机会赢得gopro hero4运动摄像机、HTC如影运动相机、亲子体验游等丰富奖励。

  我们也将选出部分优秀作品,刊登在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在线等媒体平台。

  投送渠道:

  1)你可以关注浙报集团宁波分社官方微信:浙里宁波(微信号:zjrbnb),直接将图片与文字内容发给我们;

  2)你也可以将相关内容发送至zjrbnb@163.com、qjwbnb@126.com。
责任编辑:小明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